其實,所有事情都有其發展的客觀規律,這也是事物的自然規律,如果按照客觀規律去做事,那麼,事情的每一步也許都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一些該注意的細節就能注意到,粗心帶來的問題自然也就能避免了。
不過,有些孩子並不願意按照這樣的規律去做,他隻喜歡依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但這卻極有可能使他因為某些地方的疏忽而出現粗心大意的情況。
趁著暑假期間,爸爸媽媽商量要帶兒子去爬一次山。臨行前,媽媽提醒兒子自己準備好這次爬山要帶的東西,包括食品、衣服、其他用具,等等。
等到了目的地,全家人開始向山頂進發。山上的氣溫與平原的氣溫相比要低好幾度,因此,剛進山沒多久,溫度一下子就降了下來,爸爸媽媽紛紛掏出自己背包中準備好的衣服套在了身上。兒子卻摩挲著自己的胳膊可憐巴巴地對媽媽說:“我忘記帶衣服了。”
媽媽說:“不是讓你自己把東西都準備好嗎?”
兒子委屈地說:“我光顧著高興了。而且,我覺得這時候正好是暑假,天氣正熱,所以就沒帶衣服。”
媽媽接著說:“山裏的氣溫總要比外麵低好幾度,這是自然規律,如果你隻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肯定會出問題啊!看來,我們這次的爬山之旅算是泡湯了。”
兒子還想再說些什麼,但爸爸媽媽已經轉身向山下走去了。兒子懊悔不已,從此以後,他徹底記住了凡事都要遵循客觀規律,可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亂來了。
客觀規律是大自然為我們設下的約束,違背事物的客觀規律去做事,遲早會出問題。事例中的媽媽就用一次真實的教訓讓兒子“長了記性”。
可能有的孩子會說,有些規律太複雜了,按照規律去做太浪費時間;還有的孩子會說,有些規律沒必要,跳過也沒什麼。很多孩子都會表現得很浮躁,為了圖快、為了省事,在做某些事時他可能會“偷工減料”,但客觀規律就是客觀規律,少了任何一步,事情都不會圓滿成功。就拿種地來說,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澆水、什麼時候翻土、什麼時候收割,哪一步少了、錯了,最終可能都不會有好收成。
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學會按照客觀規律去做事,使他在自然的按部就班中,順利地將事情做完、做好。
給孩子講講什麼是客觀規律
所謂客觀規律,就是指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世界的規則。一般來說,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世界上一切物質都要遵循的規律,就是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