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的官府真的是為了商人才和大清開戰的?”剛對英國的政治體製知道了一點皮毛,田瑜又迫不及待的拋出了第二個問題。
“當然,”李維斯想了想,盡量用田瑜能聽懂的語言解釋道,“英國與大清國不同,他們政府的稅收主要來源於工商業。”
“隻靠工商稅也能應付國用?”田瑜以己度人,實在無法想象隻能工商稅就能造出那麼龐大的艦隊,動員上萬兵力在萬裏之外作戰。要知道以大宋商業之興,商稅也不過占總稅收的十分之一。
李維斯輕輕一笑,十九世紀的東方土著,確實無法想象工業化恐怖的生產力。“跟英國比起來,大清國的工業隻能算是小作坊。曼徹斯特是英國的工業中心,那裏一家鋼鐵廠的產量,就抵得上大清國全國。光憑這一條,大清國就不是人家的對手。”
“英國人口不過幾千萬,那麼多鐵怎麼用得完?”與李維斯打過幾次交道後,田瑜對英國的基本情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造槍、造炮、造火車、造輪船、造高樓大廈。”李維斯舉出最淺顯的例子。因為正在修建的政府大樓就是鋼筋水泥結構,田瑜倒是明白造房子為什麼要用鋼鐵。
“還有,英國生產的棉布,一家工廠的產量就遠超大清國了。”為了突顯工業化的強大,李維斯不免使用了“誇張”這一修辭方式。
“那麼多布怎麼賣得完?”田瑜想不出棉布有鋼鐵那麼廣泛的用途,又不能用來造槍造炮,用來做船帆又用得了多少?
“他們自己用當然用不完,所以才要出口,主要就是賣給印度和中國。以前大清不要它的棉布,所以它才會和大清開戰。”
“不是為了鴉片嗎?”田瑜有些糊塗了。貿易壁壘對他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
“正因為他們沒法把棉布賣到中國來,所以才象中國輸入鴉片,不然他們每年從中國進口那麼多的瓷器和茶葉,根本沒法填補虧空。再後來清廷連鴉片也不準他們賣了,英國人當然不幹了,最後在國會爭論了好久,才通過了開戰的決議。中國從人口國土麵積上來說始終是個大國,英國人也不得不小心。打過一仗才發現,大清國外強中幹,虛有其表罷了。空有近百萬常備軍,被一萬多英軍打得雞飛狗跳,不僅割地賠款,還被迫開五口通商,讓洋人可以在這些地方自由買賣。說到底,這才是英國人的主要目的。”鴉片戰爭的起因當然不可能這麼簡單,但李維斯也隻有用這麼淺白的道理給田瑜講明白。“英國商人賣出更多的商品,英國政府就能收到更多的稅,有了錢就有更強大的軍隊,誰不買他的東西他就打誰。這樣他們的國家就會越來越強,最後成為這個世界的霸王。”
李維斯是個樸素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信徒,在談話中也有意無意的向田瑜灌輸這些思想。這些內容與王舉人以前所受的教育相衝突,讓他一時難以接受,好在他對新思想也不排斥,隻是需要時間來消化。“反過來看大清國,皇帝和官府除了從老百姓身上刮油還會幹什麼?愛新覺羅一家就是把天下的百姓當做奴隸,從來沒有想過民富才能國強的道理。收上去的稅除了養那幫吃鐵杆莊稼的蝗蟲以外,就是大修宮殿,從來沒想過去改善民生,加強國防,一遇有事就加捐。這樣的朝廷,又怎麼可能是英國人的對手?”
這段時間,田瑜大逆不道的話聽得多了,倒是很認同李維斯的道理。“日後光複軍開國定鼎,也要行和英國人一樣的製度?”
關於未來的政治體製,管委會一直沒有定論,李維斯也不敢隨便亂說,隻得含糊其辭,“共和製、代議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世界上的主要強國都是實行的這樣的製度。不過完全照搬其他國家的製度也是不現實的,每個國家的曆史、文化、傳統都不一樣,完全照搬隻會水土不服。而且英國人走到今天也花了幾百年時間,一直在不斷摸索改進,甚至走過彎路,我們要發展到英國的水平,也不可能一躇而就的。”
通過閉聊,李維斯也算是給王瑜上了一堂政治課。說了這麼多,兩人也需要休息一下,於是把注意力又重新轉移到銀幕上。
此時紀錄片《惡之花》也進入了尾聲,開始介紹光複軍前段時間禁毒工作取得的成果。光複軍占據新安之後,本地的煙館關張了一段時間後,又偷偷的開始開門做生意了。光複軍一是因為人生地不熟,二是為了集中精力對付英國人,所以並未對其采取行動。香港戰役結束之後,各地的保安隊加強了對來往行商的盤查,一經發現攜帶鴉片立刻沒收,貨主拘留。幾次之後,鴉片在明麵上絕跡了。看著保安隊長站在成箱的鴉片前大談自己的成績,不禁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紀錄片最後,在焚燒鴉片的畫麵中,畫外音語重心長的說道:“禁煙之路任重道遠,我們隻是剛剛邁出了第一步。但是,隻要我們堅持下去,必將迎來鴉片在神州大地上絕跡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