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栆換? 第二次海空較量(1 / 2)

接到通知以後,一直整裝待命的王裏和李策馬上上了停在棧橋邊的“大黃蜂”號。飛機的油料已經加滿,彈藥也已經備齊,另外軍工廠還送來了幾件新產品讓王裏試用。

飛機起飛後,直接翻越獅子山向香港島飛去,幾十公理的距離也隻花了十幾分鍾,很快就到達了戰場的上空。從二百多米高的空中看下去,經過激戰的陣地變成了月球表麵,到處是被炮彈砸出來的彈坑,幾處燃燒彈引燃的餘熾還在冒出濃黑硝煙,戰壕如同在大地上打開的條條拉鏈,如果螞蟻一般的人在裏麵來回穿行。無暇欣賞這副戰場風情畫,飛機按照地麵的指引,向著香港島的東麵飛去。

鯉魚門附近停泊的十來艘運輸艦,正在安裝第二批火箭,根據前沿的報告,火箭攻擊取得一定的效果,斯賓托齊和賀布決定加大打擊力度,對中國人的陣地再來幾次飽和攻擊,盡量多的殺傷光複軍的人員。可是光複軍絕不會給他們這樣的機會。

飛機進入東水道,遠遠的就看到停泊在那裏的十幾艘軍艦,李策一壓機頭,把高度降到一百米,向著目標撲了過去。目測還有五百米距離,李策衝後座的王裏樹起大拇指,提醒對方馬上進入攻擊位置。這時,最外圍的一艘軍艦上火光一閃,幾枚火箭就飛機真衝過來。突如其來的攻擊把李策嚇了一跳,他本能的一偏操縱杆,飛機側身規避火箭攻擊。這段時間,空軍的二名成員一直在討論英軍為對付飛機可能使用的手段,火箭也是一種可能性。不過他們所說的火箭,是一種類似煙花的東西,就是那種有一根竹條做的長尾巴的東西,雖然沒什麼威力,但如果數量多的話會幹擾飛機的飛行,但李策完全沒有想到英國人會把類似於“卡秋薩”的東西拿來打飛機。

畢竟是火箭,準頭是無法和防空導彈相比的,李策操縱飛機稍微一偏,就避開了這幾個十九世紀的“防空飛彈”。繞了一圈,再次向著艦隊飛去。看著越來越近的飛機,英國人沒有再使用火箭,想必他們也知道,用火箭打飛機的命中率實在是太低了,試過一次之後,就不再浪費彈藥了。甲板上的水手要麼躲到舷牆後麵,要第鑽進了船艙,而駕駛艙的外麵也包裹了一層鐵板。這是在首次遭遇飛機的攻擊後,英軍想出的防空戰術,短時間發明一種防空武器根本不可能,既然“惹不起”,隻有“躲得起”了。中國人的飛機上隻有速躲火槍,如果遇到攻擊就和他們“躲貓貓”,他們子彈打完了就隻有回去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目前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前提是“大黃蜂”的武器隻有機槍。

飛機在艦隊中間穿行,王裏嚐試著向軍艦摟了幾梭子,卻沒有擊中任何目標。英國人都躲得嚴嚴實實的,王裏看不到任何暴露在外麵的人。不想再浪費子彈,王裏停止了射擊,從座艙裏拿出一件軍工廠試驗產品,拍拍了李策的肩,把手裏的東西晃了晃,後者明白的點點頭,然後掉轉機頭,向著最大的那艘軍艦飛去。

皇家海軍“紅珊瑚”號運輸艦,三桅,船長236英尺,寬55英尺,深21英尺,排水量2587噸,裝備6門12磅炮,水手120人,是一艘以運輸為主的低武裝軍艦,也是這次火箭攻擊的主要發射平台。看到飛機逐漸逼近,水手們都偷偷的從炮窗的縫隙間觀察著這台神奇的機械,此時軍艦的甲板上堆放著大量的火箭彈,這也注定了“紅珊瑚”號今天悲慘的命運。

王裏目不轉睛的注視著越來越近的目標,手中的軍工新產品也做好了準備。這是一枚由迫擊炮彈改造成的航空炸彈,是由軍工廠廠長親自完成的一件劃時代的作品,它的出現,代表著光複軍空軍的空對地攻擊戰術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因為隻需要從飛機上投擲出去,炮彈尾部的發射藥被拆除了,而炮彈的引信則加裝了一個保險裝置,隻需要在投擲前拆除保險就可以使用了。李策把飛機降到與“紅珊瑚”號的桅杆的高度平齊,然後從第一和第二兩根桅杆中間穿了過去,就在飛機將要臨近軍艦上空的時候,王裏狠狠的把手裏的“航空炸彈”向軍艦砸了下去。

為了發射火箭,海而上的軍艦全都下了錨,這也有王裏的投彈提供了便利。幾十公尺的高度,一塊十幾公斤的金屬件落下來隻需要幾秒鍾,當“大黃蜂”號飛過軍艦上空後不久,一股火焰柱就從甲板上騰空而起。“航空炸彈”的頭部撞擊在甲板上,碰撞引信很好的完成了它的工作,接著引爆了弱體內的**,炸弱的爆炸又帶來了連鎖反應,堆放在甲板上的火箭弱發生了殉爆。破片式火箭殺傷了很多還呆在甲板上的水手,而燃燒式火箭則引燃了甲板上一切可以燃燒的東西,甲板、桅杆、繩索、船帆,並引發更多的火箭殉爆。沒過多久,“紅珊瑚”號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火炬,沒有能挽救它毀滅的命運,還活著水手象下餃子一樣往海裏跳,並迅速遊離這個正在燃燒的巨大火藥桶。爆炸聲此起彼伏,甲板上擺放的6六12磅炮和配屬的彈藥也加入了這個“大合唱”,十分鍾後,隻聽到一場巨響,“紅珊瑚”號鍋爐也爆炸了,70多米長的船身立刻四分五裂,然後開始慢慢沉沒,爆炸的聲響和火光,即使九龍半島上的光複軍陣地也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