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一回 坦克戰術和赤灣要塞(2 / 2)

赤灣要塞是光複軍又一項重大軍事設施建設。赤灣原本就有清軍的炮台,位於蛇口半島的深圳鷹嘴山頂端,分東、西兩側箝製赤灣港,雄視伶仃洋麵。清康熙年間(1662——1722)始於赤灣修建炮台,赤灣炮台始建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當時福建提督楊琳調任廣東巡撫。他主持修建沿海炮台、城垣、防地等軍事設施126處,其中炮中26處。赤灣炮台是其中之一,據記載赤灣左、右炮台設兵數千名,生鐵炮6位,另有12門大炮被稱為“佛郎機”炮,是西式武器,其製法是北宋時由廣州傳入的。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布防珠江口,曾重修赤灣炮台。赤灣炮台與屯門炮台一起做為珠江口外圍的炮台,同時扼守深圳灣的入口。在不久前英法聯軍進攻廣州的戰鬥中被摧毀了,現在隻剩下一片殘垣斷壁。

因為老式火炮那可憐的射程,赤灣左右炮台都修建在海邊。光複軍修建赤灣要塞,並沒有利用原有的炮台,而是另起爐灶,炮台修建在左炮台東北方的赤灣山上。這裏海拔雖然隻有不到二百公尺,但視野開闊,可以鳥瞰整個深圳灣的入口,而且距離海岸直線距離至少有一千公尺。以這個時代皇家海軍艦炮的射程和命中率,拿山頂的炮台一點辦法都沒有。

赤灣山與海灘之間麵向南麵和西麵的位置,依據地形工程部門修建了一係列的水泥永備工事,一座座大型碉堡麵向海灘矗立著,其間有水泥戰壕相連接。每個看到這種碉堡,又看過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人都會有熟悉的感覺。這種碉堡和片中德軍的碉堡一模一樣,同樣的依山勢修建,同樣的厚重結實,每個碉堡計劃派駐一個班,配合碉堡前麵的鐵絲網和鹿砦,在赤灣山外圍構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環形防禦工事,機槍迫擊炮組成的交叉火力會把一切來犯之敵撕成碎片。

一條簡易公路繞山而上,通到赤灣山山頂。所謂的炮台就是兩個圓形水泥工事,完全是露天式的,考慮到火炮的維護,炮台後麵將修建兩個半地下的掩體,做為停放火炮和存儲彈藥的庫房。火炮不用時就停放在裏麵,需要用時再推出來,以免火炮放在露天風吹日曬,影響使用壽命。

炮台修建的同時,新組建的要塞炮兵第二連(第一連駐昂船洲)正在抓緊時間訓練。不象步兵部隊,隻有排以上軍官才是現代人,要塞炮兵中的現代人比例要占百分之三十。要塞炮兵連由兩個炮排、一個警衛排、一個輜重排組成,警衛排和一般的步兵排沒什麼兩樣,一個現代人排長帶一群本地人士兵,負責炮台的警戒;輜重排根本就是打雜的,主要做一些搬搬抬抬的工作,屬於武裝民工;而炮兵排是技術兵種,以本地人大多目不識丁的情況,短時間無法培養出合格的炮手,隻能幹些清理炮膛搬運炮彈的工作。觀瞄手、炮手、甚至裝彈手都是現代人。而這些人都不願意在軍銜上吃虧,於是出現了幾個中尉少尉圍著一門炮轉的情景。

韓嘉朗暫時放下了偵搜營的工作,專職充當起炮兵教官來。馬當歸陪著魏博之來視察,正好看到一群新手炮兵被他趕得豕突狼奔。魏博之新官上任,馬當歸自然要陪著他四處走走看看,熟悉一下下麵的情況。赤灣要塞是扼守深圳灣的門戶,更是重點視察的地區。

站在已經初具規模的炮台上,魏博之舉著望遠鏡向周圍遠眺。海麵上波光磷磷,幾葉扁舟在海麵劃過,天空中十數隻海鷗鳴叫著盤旋飛舞。西南方向,內伶仃島隻看得見一個綠色的小點,南麵偏東肉眼可見的一處海灘,就是香港屯門的龍鼓灘,直線距離隻有五公裏,與赤灣如果兩個尖角一般扼住了深圳灣的入口。放下望遠鏡,魏博之問韓嘉朗:“兩門炮能守住這裏嗎?”

“如果隻是要守住這座要塞,兩門火炮加上山下這些工事,一個連的守軍在彈藥充足的情況下,英國人來再多都沒用。”韓嘉朗自信的說道,“但是要想守住深圳灣的入口,兩門火炮就不夠了。我聽說英國海軍派出了二十多艘軍艦參戰,如果他們要是硬闖,兩門火炮根本攔不住。”

“這點不用擔心!”魏博之在得到韓嘉朗的保證後也就放心了。“英國人如果攻不下這應要塞,他就不敢貿然進入深圳灣。就象兩次鴉片戰爭中,英國人不攻下虎門炮台,他就不敢進攻廣州是一個道理。在自己的後路留下這麼大一個威脅,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不會這麼做。”

“還是找到的炮太少了。”馬當歸感歎道,“如果有足夠的火炮,就可以在對麵的屯門再建一座要塞,兩座要塞形成交叉火力,這裏就能守得固若金湯了。”

“火炮的缺口還很大!”魏博之點點頭,算是認同馬當歸的說法。“我們以後還會占領廣州,並把那裏做為臨時的政治中心,就必須恢複虎門的沙角、大角、威遠幾個炮台,還有珠江上的琶洲、獵德、車歪、黃埔這些炮台,沒幾十門重炮還真是不行。”

“希望參謀長能有新發現吧!”自己造沒技術,繳獲的英軍火炮又看不上也不會用,大家隻能把希望寄托在解放軍的軍火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