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回 相遇(1 / 2)

不知不覺兩個多星期的時間過去了,彭燁銘已經漸漸習慣了安全區的生活,畢竟比起那幾個月每天都提心吊膽,每次出門都害怕再也回不去的日子,現在的生活雖然枯燥,但再也不用受到朝不保夕、時刻精神緊張的折磨,已經讓彭燁銘心滿間足了。因為他以前是從事機械加工生產這方麵的工作,所以理所當然就被分配到工程部,在“武器大生產”的這半個月,也算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與“武器大生產”一起展開的是“全民大練兵”運動。整個安全區十八至三十五歲,身體健康的男性,全部編入民兵隊。在每天上午太陽還不大的時候,進行數小時的訓練。民兵隊做為救援隊的輔助部隊,需要多增強實戰的技能,就沒有搞隊列訓練之類的花活,主要是進行弓弩射擊、長矛刺殺、投擲燃燒瓶和操縱防禦器械的訓練。

安全區原本就有一百多副踏弩和滑輪弓,這兩個星期救援隊又收集到兩百多副,以及各類碳素箭五千多支。因為箭支不象子彈那樣是純粹的一次性消耗品,可以重複使用,所以所有的人都能進行充分的練習。踏弩因為操作簡便,容易掌握射擊技巧而受到大家的歡迎,一個普通男性隻要經過半天的訓練,就能輕易射中三十米外的標準人形靶。如果是天份高的人,再使用加裝了瞄準鏡的大黑鷹,可以把這個成績提高到一百米。

相較於踏弩,滑輪弓就沒有那麼受歡迎了。雖然踏弩每次上弦都要把弩臂踩在腳下,用雙手上弦,十分麻煩,卻可以長時間手端著瞄準,射擊的時候也十分輕鬆。滑輪弓的使用就沒有那麼容易了,首先拉開弓弦就需要一定的臂力,長時間開弓瞄準對大多數缺乏鍛煉的現代人來說,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至於搭箭、瞄準、鬆弦這些更是技術活,沒有專業人士指導,結果隻能是要麼箭不知道射到哪裏去了,要麼被弓弦打傷自己。當然,凡事皆有例外,李策就是一個弓箭高手,五十米外的半身靶,他基本能做到箭箭不落空,而且十秒鍾內連射三箭也氣不喘、手不抖,讓一旁的人都看傻眼了。

李策平日不太合群,一副有錢人家少爺的派頭。當初登記個人資料時,二十五歲的人即沒有文憑,也沒有工作經驗,結果隻好被當做無業遊民。因為體格健壯,組織上動員他加入救援隊,但被他很幹脆的拒絕了。沒有專業技能的他隻好被當做一個壯勞力,在幾個部門打下手,當勤雜工、搬運工。這次在靶場發威,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連珠射一出,立即引起了場邊圍觀的一群靚女的尖叫。

第二天就有小道消息傳出,李策是一家大型民企的富二代,家族企業在福布斯排行榜中排名還比較靠前。雖然從小學習成績不好,但各種運動都玩得不錯,至於射箭更是從小就得到名師指導,就水平而言參加個亞運會完全不成問題。非凡的家勢,再加上李策本人180的身高,還算英俊的樣貌,走到哪裏都引得一群花癡女兩眼冒桃心的圍觀,大有直追衛玠之勢。剛好這兩天酒店的娛樂室在放《新水滸傳》,自此“小花榮”的外號就不徑而走。

民兵有七百多人,而弓弩隻有三百多副,隻好優先裝備給那些有射箭天賦的人。剩下的人也不能赤手空拳,所以就給他們準備了長矛。這個長矛是真正的“長”矛,三十公分的劍形槍刃,加上槍杆足足有四公尺,有大家印象中的紅纓槍沒有一點相似,倒是象一支拒馬槍。這種長槍的槍刃是用工具鋼磨製的,加上雜木的槍杆足有七八公斤重,要想象武俠片裏那樣舞得虎虎生風,水潑不進那是不可能的。上級的要求隻要拿長矛的民兵站在士兵身後,發現有漏網之魚爬上牆頭,就給它狠狠的紮下去。

通過化工組這段時間的努力,燃燒瓶在已經製作了上千個。在外出收集物質的行動中,燃燒瓶起到了很好的驅逐、隔離變異人的作用。不過燃燒瓶畢竟不上手榴彈,也存在體積過大,攜帶不便的缺點。而且投擲燃燒瓶並不要求投得越遠越好,投得準才是正確的用法。另外做為一次性的消耗品,也不可能用實彈來練習投擲。後來一名電玩迷宅男出了一個主意,學習《使命如喚2》中蘇軍的辦法,用紅薯做替代品來進行投擲訓練,為此還專門從廚房“借”來幾百個紅薯,然後在員工籃球場正中放一個大鋁盆,所有人站在球場邊線外往盆裏投。不過這個訓練隻進行了一次就被叫停了。

叫停第一個原因是訓練結束後,這些紅薯全都支離破碎,沒法再食用了。原本紅薯是做為主糧和大米搭配做成紅薯稀飯當早餐的,現在隻能拿去喂豬,這種浪費的行為遭到了管委會的嚴厲批評。第二個原因是在訓練的過程中,一些人把訓練當成兒戲,用紅薯互相扔著玩,打打鬧鬧不成樣子。做為主要責任人,這件事的始作俑的宅男被關了一天禁閉做為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