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聽呆了,他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孩子們,”她接著說,“你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過去的榮譽和恥辱隻能代表過去,真正能代表人的一生的,是他現在和將來的所為。從過去的陰影裏走出來吧,從現在開始,努力做自己一生中最想做的事情,你們都將成為了不起的人才。”
【劍橋箴言】
過去的錯誤不能決定你的未來,一次的錯誤並不代表會錯誤終生。隻有放下昨天的包袱,才能迎來更好的明天。對於夢想成功的人來說,不是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對自己才能的發現,對自己人生價值的開發利用。
4月8日 在絕境中看到希望
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區別,常在於成功者能由錯誤中獲益,並以不同的方式再嚐試。
1967年夏天,美國跳水運動員喬妮·埃裏克森在一次跳水事故中身負重傷。除了脖子沒有受傷之外,全身癱瘓。
她曾經絕望過。但她拒絕了死神的召喚,開始冷靜思索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後來,喬 妮決定要成為一個畫家。她撿起了中學時代曾經用過的畫筆,用嘴銜著,開始練習。
他們怕她不成功而傷心,紛紛勸阻她:“喬妮,別那麼死心眼了,我們會養活你的。”可是,他們的話反而激起了她學畫的決心,“我怎麼能讓家人一輩子養活我呢?”她更加刻苦了,常常累得頭暈目眩,汗水把雙眼弄得火辣辣的痛,甚至有時委屈的淚水把畫紙也打濕了。她的辛勤勞動沒有白費,一幅風景油畫在一次畫展上展出後得到了美術界的好評。
1976年,她經過不懈努力又出版了自傳《喬妮》轟動了文壇,她收到了數以萬計的熱情洋溢的信。兩年又過去了,她的《再前進一步》一書又問世了,該書以作者的親身經曆告訴殘疾人,應該怎樣戰勝病痛,立誌成才。後來,這本書被搬上了銀幕,影片的主角就是由她自己扮演,她成了青年們的自強不息的偶像。
【劍橋箴言】
失敗不是氣餒的來源,而是新鮮的刺激。上帝不會把所有的門窗同時關死,他總會留下一線希望,一線生機,等待我們去發現。我們需要用辛勤、耐心與等待去尋找。
4月9日 在風雨中迎接燦爛陽光
成功之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芽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
瑪莉·馬特琳出生時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但她在出生18個月後,被一次高燒奪去了聽力和說話的能力。她卻對生活充滿了激情。她從小就喜歡表演,8歲時加入伊利諾伊州的聾啞兒童劇院,9歲時就在《盎司魔術師》中扮演多蘿西。
1985年,19歲的瑪莉參加了舞台劇《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飾演的是一個次要角色,可就是這次演出,使瑪莉走上了銀幕。女導演蘭達·海恩絲決定將《上帝的孩子》拍成電影。可是為物色女主角薩拉,導演用了半年時間先後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瑞典尋找,都沒找到中意的。
於是她又回到了美國,觀看舞台劇《上帝的孩子》的錄像。她發現了瑪莉高超的演技,決定立即起用瑪莉擔任影片的女主角,飾演薩拉。
瑪莉扮演的薩拉,在全片中沒有一句台詞,全靠極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動作,揭示主人公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悅和沮喪、孤獨和多情、消沉和奮鬥。瑪莉十分珍惜這次機會,用心對待每一個鏡頭,表演讓人拍案叫絕。她成了美國電影史上第一個聾啞影後。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我的成功,對每個人,不管是正常人,還是殘疾人,都是一種激勵。
【劍橋箴言】
困難與折磨對於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一個靠著勤奮獲得成功的人,在他身上所顯示出的堅韌是那麼超脫、不同尋常。
4月10日 磨難成就天才
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幾倍於前的苦難。
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一位在苦難中成長起來的天才。
他是一位苦難者。4歲時一場麻疹和強直昏厥症,險些使他白布裹屍裝入棺材。7歲險死於猩紅熱,13歲患上嚴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療。40歲牙床突然長滿膿瘡,隻好拔掉大部分的牙齒。牙病剛愈,又染上了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兒子成了手中拐杖。50歲後,關節炎、腸道炎、喉結核等多種疾病吞噬著他的肌體。後來聲帶也壞了,靠兒子按口型翻譯他的思想。他活到57歲時口吐鮮血而亡。死後屍體也備受磨難,先後搬遷了八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