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笑了,說:“哈哈哈,看來你是一個明事理的人啊。其實媽媽很理解你對遊戲的渴望,但整天隻知道玩遊戲,不知道學習,真的是不行的。現在認真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啊。”
林林又說:“媽媽,可不可以既學習,又玩遊戲呢?能不能兩者兼顧呢?”
我說:“媽媽最想跟你說的就是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學習是給自己的,所以你每天要先做完作業,然後才可以適當地玩遊戲,但不能超過我們規定好的時間,你願不願意呢?”
林林說:“我知道了,我願意那樣做。”
就這樣,我糾正了林林一心想玩遊戲的錯誤認識,和林林商量了玩與學的規則,彼此信任著。盡管有時候林林有時也會違規,但事後會自知理虧,便不斷改正,我知道他在自我教育中逐步成長!
有句話叫:“物極必反。”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往往會適得其反。當你要求孩子怎麼做,而孩子卻不從時,不妨試試欲擒故縱的方法,掌握好時間,適當地縱容孩子的某些心理需求。比如,孩子愛睡懶覺,妻子每天早上都要叫孩子起床,你三番五次批評孩子,也不見好轉。這時你可以對孩子說:“以後我們不再打擾你睡懶覺了,你什麼時候睡足了,什麼時候就起來!”
起初孩子聽到你這樣說,或許會有些高興,但是轉念一想,他就會明白你隻不過是說說而已,他不可能真的隨意睡到滿意為止。因為那樣的話上課就要遲到,就會挨老師的批評,在同學麵前丟麵子,給大家留下一個“懶蟲”的印象。這是孩子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當孩子明白了你的意思後,他不但不會像以往那樣認為你很煩,還會輕鬆接受你委婉的批評和建議,甚至會對你心存敬意、心存感激,因為你讓他輕輕鬆鬆認識到了睡懶覺的危害。與之相反,如果你對孩子嘮嘮叨叨,批評孩子:“你這個懶蟲,就知道睡懶覺,你不怕遲到啊?真是不成樣子!”孩子會覺得你很煩,對你的批評非常反感和抵觸,這樣他就不可能虛心接受批評,認認真真改正壞習慣。
所以,教育孩子的時候,切不可總是對孩子耳提麵命、嘮嘮叨叨。有時候,故意給孩子創造一個不利的環境或條件,讓孩子自發式的勞逸結合,讓孩子知道你在“放縱”他,反而更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和積極性,激發孩子求知的欲望。
教子鏈接:
每個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當他的行為被父母禁止時,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嚐試欲,尤其是當父母製作出禁止的命令卻不加任何解釋的時候,孩子的好奇心會被激發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表現出“叛逆”的行為。因此,教育孩子時,不妨使用欲擒故縱的的方法,多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多給孩子嚐試自己想法的機會。讓孩子去體驗,卻認知,孩子才會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當然,欲擒故縱要掌握好“尺度”,要因孩子的行為表現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