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失敗是成功之母”,允許孩子犯錯誤(1 / 2)

當孩子失敗時,家長會感到失望、擔心,於是不少家長會斥責孩子,有時會不顧孩子的麵子,在他人麵前責怪或教訓他們。若孩子因為失敗變得沮喪、自責或後悔,家長非但不安慰還會批評他們,這樣不僅會傷孩子的心,還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這樣孩子就容易不敢嚐試,做事畏首畏尾,甚至自暴自棄。因此,家長要改變“隻許孩子成功,不許孩子失敗“的觀念,允許孩子失敗、犯錯,給孩子營造一種寬鬆的成長氛圍。

——一位曾經不許孩子失敗的母親

我和丈夫都沒讀什麼書,掙錢也不多,於是我們把希望放在兒子身上,期盼他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將來有出息。於是,兒子2歲的時候,我們就教他認漢字,3歲的時候,我們教他背唐詩,4歲的時候,我們讓他學拚音、學寫字,5歲的時候,我們教他練舞蹈,6歲的時候我們教他寫短文。

在我們的早期教育下,兒子的智力得到了比較全麵的開發,果真有些出息:5歲那年,他參加作文比賽獲得一等獎,6歲參加全國兒童繪畫比賽獲過二等獎,7歲參加演講比賽獲得第一名。兒子上小學後,我們對他更“貪心”,期望值更大,我們要求他考全班第一,一次第一不行,還要每次都第一,全班第一不行,還要全年級第一……如果哪次兒子考砸了,我們會非常生氣地對他予以訓斥。

可是,在我們不斷提高對兒子的期望值的同時,兒子越來越累,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也越來越厭倦我們的急功近利和拔苗助長。我們沒有注意兒子的情緒變化,也沒體諒他的煩躁心情,見兒子放鬆了學習我就教訓,發現兒子偷懶了,就嚴厲指責。在我們嚴格的管教下,兒子變得越來越謹小慎微,害怕失敗。兒子四年級時一次代表學校參加全區數學競賽的糟糕表現,徹底讓我們驚醒了:

平時,我兒子的數學成績在全校是數一數二的。正因為這樣,學校才會推薦他參加全區的數學競賽。考試前,我和丈夫屢次強調這次考試的重要性,我對兒子說:“這次你是代表全校出戰,一定要獲獎,學校等著你去爭光呢?那樣爸爸媽媽才有麵子。”

在“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下,兒子變得非常緊張。考試前一天,10歲的兒子失眠了。第二天早上,他精神疲憊,臉色蒼白,吃不下飯,神情緊張地走進考場。考試中,他頭昏腦脹,思維紊亂,根據沒辦法進入競技狀態。

那天我在考場外等他。考試結束後,看見他滿臉沮喪,拖著沉重的步履走出考場,一看這種情形我就知道結果了。一時氣急,我馬上板起臉斥責他。當時旁邊還有很多其他家長和孩子,在那麼多人麵前,兒子被我訓斥地沉默不語,眼淚汪汪。

突然不知是哪位家長說了一句:“好了,孩子也不容易,別給他太大的壓力,失敗了沒什麼大不了的。”是啊,失敗了有什麼大不了的呢?一時間那句話語我內心的想法發生了共鳴。我好像一下子清醒了,望著兒子那張悲淒憂鬱的小臉,我體驗到了什麼是心痛和悲觀。

回家後,丈夫得知孩子沒考好,也想訓斥他,但被我攔住了,並把內心的想法告訴了他。隨後幾天,我和丈夫不斷反省和思考,終於悟到:我們原本的觀念就是一種錯誤,這種觀念給了孩子原本不應該承受的壓力,而且還錯上加錯地用蠻橫批評的方式傷害了他稚嫩的心靈。

其實,失敗是每個孩子都要麵臨的課題,而孩子如何麵對,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家長對孩子失敗的態度,也反映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越是寬鬆的家庭環境,孩子越不怕失敗;而越是苛刻的家庭環境,孩子越害怕失敗。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寬鬆的家庭氛圍意味著父母對孩子寬容,給孩子自由嚐試的空間,孩子即使失敗了,父母也不會斥責,而是給予安慰和鼓勵他。這樣的話孩子戰勝失敗的勇氣會不斷增加,孩子會變得堅強自信;相反,家庭氛圍苛刻,則意味著父母對孩子要求嚴格,功利性強,不允許孩子犯錯和失敗,這樣一來,孩子失敗了就會麵臨斥責和訓斥,孩子當然會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