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懸頂之劍(1 / 2)

其實穆宇發現的“三合一場所”問題,中央督察督辦組的張書記,早就已經注意到了。

在張書記看來,穆宇、金晨他們,雖然各方麵能力很強,但他們太年輕了。

他們如果不是被一大批老幹部和老將軍們保護著,他們也許早就夭折了。

但張書記並不覺得他們欠缺閱曆和必要的“腹黑”,是一個重要的不足。

因為他們是軍人,他們不需要懂得玩弄“權術”。

現在世界上流行著一種考核人才的標準,不再是單一的智商,也不再是貢獻或某種獨特的能力,而是很注重所謂的“情商”。

張書記不喜歡這種歸類。

雖一個人,除了智商以外,的確還需要情商。

情商這個指標,是由兩位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梅耶和彼得?薩洛維於1990年首先提出,但並沒有引起全球範圍內的關注,直至1995年,由時任《紐約時報》的科學記者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書,才引起全球性的EQ研究與討論。

情商(Einal Quien)通常是指情緒商數,簡稱EQ,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意誌、耐受挫折等方麵的品質等。

張書記他注意到,兩位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中,認為:總的來講,人與人之間的情商並無明顯的先差別,更多與後的培養息息相關。

也就是,一個很優秀的人,他有了一定的閱曆、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能夠具有相當的情商。

這樣來,如果不刻意培養,情商無非隻是年齡的代名詞。

顯然,情商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商相對應的概念。

從最簡單的層次上下定義,提高情商是把不能控製情緒的部分變為可以控製情緒,從而增強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戈爾曼和其他研究者認為,這種智力是由五種特征構成的:自我意識、控製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係。

而到了中國,這些機械的理論,被畸形放大,成了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的冠冕堂皇之理由。

現今,雖然情商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在企業管理學上。

似乎對於任何一個組織管理者而言,情商都是領導力的重要構成部分。

但是,張書記曾和楊建軍老將軍探討過這個問題。

楊老將軍作為哲學博士,他從更高層麵上,認定江城計劃,所解決的颼鷈標準問題,顯然是用智商或情商取代不了的。

即使智商加情商都非常高,也成為不了優秀的職業軍人。

當時,張書記不無感慨地對楊建軍:“現在,中國的官員們‘情商’都太高了!”

“是的,”楊建軍同意地:“希望這種風氣,不要傳入部隊。”

張書記想起上次搜集到的漢中街街區商鋪分布圖,研究了好些,還讓肖秘書長去進行了實地核查。

結果有了重大發現。

有很多店鋪,而且都是比較好的旺鋪,都標注成了公共設施地帶。

顯然這些旺鋪,形成了龐大的“金庫”。

張書記認為,這才是問題的實質。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穆宇他們的消防改造方案,永遠都不會得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