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合理的給與合理的不給,麵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但是當麵對孩子善意的任性時,父母就應該心平氣和地同她講道理了。在父母給孩子的道理中,她能體會到一些棍棒教育不出來的東西,也隻有這樣的父母才會培養出一個耐心而懂得交流的女兒。
孩子麵前,別輕易說出“離婚”
有一女孩打電話給正在上班的男友,男友告訴她現在不能聊,就掛斷了電話,可她以為男友會拋棄她。
於是,她馬上又打過去,掛斷電話後就和男友分手了。
女孩如此莽撞,原來她有心理陰影。在她4歲的時候,她父親就離家出走,在很長時間裏,這件事給她的感覺就是她隨時隨地都會被人拋棄。
實際上,這樣的女孩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女孩對一切關係都特別敏感。尤其是家庭關係不和諧,會對女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
一位英國學者走訪了20多個國家,對1萬多名膚色不同、經濟條件各異的學齡兒童進行了調查,發現孩子們對家庭的精神生活和家庭氣氛十分重視。
這位學者總結出各國兒童對父母和家庭最重要的10條要求,而“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高居榜首。
中國的一位兒童教育專家也對小學和幼兒園的孩子做了“你最喜歡什麼樣的家”的調查。結果發現,孩子們對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並非是經濟、物質條件,他們對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東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卻很關注自己家庭的精神生活。最喜歡的家有五種,而排在第一位的是:和睦、團結、友愛的家。孩子們最喜歡爸爸媽媽和和氣氣,不吵架、不鬥嘴,全家老小和睦相處,讓家裏始終充滿愛。
幾乎所有的女孩都渴望自己的爸爸、媽媽能夠相親相愛,希望自己的家是一個和睦、友愛、溫暖的氣氛。而許多父母卻時常忽略孩子的這點心理與要求。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行為:與伴侶意見分歧時,總是毫無顧忌地大吵大鬧。
有時候,父母在孩子麵前說髒話,不顧及家長的形象,忘記了父母的榜樣作用。
有一對夫妻在接女兒放學回家途中,不知為什麼大吵起來,最後居然揚言要離婚。
等爭吵暫告一個段落,他們才意識到孩子還跟在後麵。
他們看到女兒拿著畫板在畫畫,畫麵上有兩個大人,他們表情憤怒,兩個大人中間躺著一個小孩。
媽媽很好奇地問:“地上怎麼會有個小孩,她怎麼了?”
“死了!”孩子說。
“她怎麼會死了呢?”
女兒沉默了半晌,說:“因為爸爸媽媽吵架、分手……”
女兒的話深深震撼了他們。
原來,女兒看見班級中所謂的“單親兒童”總是神情憂鬱、落落寡合,她害怕像他們一樣。
看來,父母吵架、分手後,他們的孩子就好像被拋於曠野的野草,會一點一點枯死。
小女孩在無意間用一幅畫泄露了她的心聲,也讓父母及早警覺:
孩子在成長中最需要的就是安定、安心、安全的環境與父母完整的愛。當著孩子的麵父母不要吵架,家庭成員之間關係不能緊張,要相互信任和體貼,以免給孩子帶來精神上的苦悶。
父母之間的恩愛,和睦的家庭氛圍能夠為孩子的身心成長注入生機與活力,增加孩子對生活的信心與勇氣。如果女孩在一個緊張壓抑的家庭氛圍中成長,會逐漸變得憂慮、缺乏熱情、性格內向,嚴重的還會形成心理障礙。
相反,如果女孩很幸運地生活在一個和諧、歡樂的,充滿愛心的家庭中,可以看見父親和母親之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父母之間能親密溝通、互相尊重與愛護,她就一定可以健康、茁壯地成長。也會有信心在婚前婚後成功地與自己的另一半相處,她總會盡力而為,期待諒解、愛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