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怎樣學習比學習什麼更重要(3)(1 / 3)

成績良好的學生通常是相似的,而成績不好的學生各有各的缺陷。主要缺陷不外乎兩個,或是不夠勤奮,或是沒有好的學習方法。而後者的重要表現,或是重要原因,就是不善於總結和思考。他們似乎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但是很少靜下心來研究、考慮所學的東西的內容和學習的方法與過程。他們認為這樣耽誤了時間。平常他們搞學習,往往是拿出試卷、作業本就開始做,做完了也沒有片刻的駐足停留思考、琢磨,馬上又做下一道題。什麼重點、本質、核心、關鍵、規律等字眼,幾乎在他們學習的“字典”中不存在;知識的來龍去脈和框架體係,對他們來說從來是“荒郊野徑”;對自己學習行為的反省、思索,仿佛那是另外一個宇宙空間的事,跟他們自己當下的世界沒有關係。

詩人說:如果人們了解雲彩集結的方式,就不會驚異於陰霾天氣的黑暗與沉悶了。

到達總結和思考這個山峰的目標,沒有刻板、統一的道路。倘若我們經常梳理成功學子的經驗,就會讓這條道路越來越清晰,同時也會讓我們不知不覺踏上這條道路。歸納是一種重要的邏輯方法,也是總結和思考的基本內容,由於它是從個別性知識,引出一般性知識,從而可以讓人們以少知多、以個例知普遍,因此成為許多科學家進行知識獲取、科學發現的重要方法。例如它就曾得到英國近代著名哲學家培根的大力闡釋和發揚光大。2008年湖南高考高分考生、長沙長郡麓山國際學校學生王焱丹在談及她的學習經驗時說:“我認為好的學習方法歸納最重要,特別是政治、曆史這樣的學科。”2009年湖南高考高分考生、懷化鐵路一中學生徐金燁在回顧自己的數學學習方法時說:“多總結,將解題方法歸類。”

不斷去感悟、體驗、琢磨知識點的核心和基本思想也是總結和思考的基本內容。清華大學學生陸喜在回顧自己中學的學習經驗時說:“我開始擺脫‘學而不思’,聽完一道題,看一道題後總要花上些時間去認真地想一下其中的思路與技巧,注意體會其中最本質的基本思想,並將其中一些基本思維轉化為自己的一種信仰。做題不多,但卻力求多多思考,認真體會。不要拘泥於具體一道題的解答,要明白其原因,真正去感悟其中的本質也就是重點。”

將知識進行梳理並且構建與過去知識的聯係也是總結、思考的內容。這也符合記憶的規律。心理學家托尼·布讚在《完善記憶力》中寫道:“如果你想記住什麼,你要做的就是將它與已知的或已記住的東西聯係起來。”2010年北京大學實名製推薦生、湖南長沙雅禮中學學生王琳在回答記者們的提問時說:“要整理某科目某知識點筆記,要製作某章節知識結構圖。”北京大學學生豐光亞在回顧高三學習生活的文章《辛酸苦辣都是甜》一文中這樣寫道:“每過一段時間,比如說一周、半個月,我總要抽出一段相對集中的時間來,把這一階段所複習的內容列個提綱,回想一下老師講的典型題目,並翻看錯題本,進一步鞏固學過的知識。”北京大學學生餘真理也說過,在高考前最後的總複習階段,她把數學書上的定理再係統地證明和梳理了一遍,頭腦中那條“鏈”更加清晰了。

許多優秀學子還經常通過編寫、整理、翻看、研究“錯題本”的方式來進行總結、思考(本書將在後麵的文章專門談論“錯題本”)。在錯誤中學習,在挫折中進步,是成功人士的基本經驗之一。

善於總結、思考,能夠觸類旁通的人,自然可以比一般人節省更多的時間精力,因為他們往往能夠聞一知十,舉一反三。

當前在眾多學生中有一種不良現象,就是常常陷入試卷、作業的題海之中,幾乎沒有時間停下來喘息。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師們造成。每一門任課老師都希望學生在自己所教科目上考出高分,希望他們在這門科目上花費更多的時間,並且片麵地認為主要靠一味的高強度的練習來增加考分,於是“拚命”地布置作業,各種試卷、複習資料“滿天飛”,讓孩子們不堪重負。其實,相當題量的訓練是必要的,它可以訓練孩子做題的速度和感覺,增加知識熟練度,了解各種題型,但是數量繁多的題量如果弄得孩子們疲憊不堪,以致沒有什麼時間停下來總結和思考,就意味著他們走出科學合理的邊界了。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其名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將老師布置的過多作業稱之為“暴力作業”,她對其危害的論述讓我深表讚同:“暴力作業對兒童信心、意誌、品格等有全麵的消極影響……它能改變事情的整個狀態,讓孩子罹患一種‘厭學’的慢性疾病,摧毀他們的上進心,吞噬他們的創造性,消磨他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