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通貨膨脹對會計的衝擊和應對(1 / 2)

通貨膨脹對會計的衝擊和應對

財會探析

作者:戴斌

[摘要]隨著次貸危機的緩解,我國又進入了高速增長的軌道中來,但隨之而來的則是我國的三大物價指數的全麵上漲,新的一輪的通貨膨脹已經迫在眉睫。借鑒了國內國外針對的通貨膨脹的會計處理方法,針對我國具體的國情,理論界有選擇性的提出了適合我國的應對通貨膨脹思路。

[關鍵詞]通貨膨脹 曆史成本 公允計價

會計計量模式主要是指針對會計對象的內在數量關係進行衡量、計算和確定,將其轉化為以貨幣表現的財務信息和其他信息。

一、我國傳統的會計計量模式主要

1、曆史成本/名義貨幣

這種會計計量模式依據了貨幣計量假設,穩健性原則和配比原則,優點在於具有較強的可驗證性,客觀性。缺點在於不考慮貨幣價值的變動,不能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

2、曆史成本/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

這種會計計量模式與曆史成本/名義貨幣計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慮了物價變動水平,但沒有考慮個別物價的變動。

3、現行成本/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

這種會計計量模式試圖、全麵的解決物價變動對會計信息的影響問題,不足之處在於取得會計信息的成本較大,缺乏客觀性與可行性。

二、通貨膨脹對會計計量模式帶來挑戰

而通貨膨脹不斷高漲,在傳統會計的模式下,企業各項經濟業務是按發生的不同時期的曆史成本記錄的,但由於受通貨膨脹的影響,各個時期的單位貨幣所代表的貨幣購買力是不同的。如果簡單機械地將一些不同時期的貨幣彙總在一起,這樣形成的會計信息就缺乏可比性和一致性,就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當時的財務狀況,進而失去了其本來的有用性。

1、對曆史成本原則的衝擊

傳統會計在幣值不變的假設下,以名義貨幣始終保持其原始成本,利潤計算以成本費用的曆史成本為依據。當物價發生劇烈變動時,通貨膨脹的存在使得會計核算以曆史成本為計量原則變得不準確和相應的數據也不可靠。

2、通貨膨脹對配比原則和穩健原則的影響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曆史成本會計模式卻不能確認已經發生和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損失,甚至將這種損失確認為收益,會導致會計配比原則出現內部矛盾。

3、動搖了有關幣值不變的會計假設

在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仍依據幣值不變的假設,以曆史成本計列資產價值的傳統會計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必然是不真實的。

隨著我國經濟體製改革和價格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通貨膨脹己成為我國一個難以避免的問題。通貨膨脹本身並不是一個會計問題,但是會計信息係統總是建立、運行於一定的經濟環境當中,通貨膨脹會給會計的計量方法帶來一定的影響。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末引入通貨膨脹會計理論,其中具有代表意義的為葛家澎教授著於1986年的《通貨膨脹會計》一書對通貨膨脹會計模式進行了規範係統的介紹,標誌著我國會計理論界對通貨膨脹會計模式的討論與研究的開始,而鍾朋榮教授對現行成本/穩值貨幣會計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采用任何會計模式調整會計報表和計算損益,實際上是非通貨膨脹性漲價所引起的那部分損失由誰來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