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性與情感的碰撞(2 / 2)

二、藝術風格的大相徑庭

東方藝術是重意象的表現;西方藝術是重視再現。西方藝術由古典的、再現的轉向現代的、表現的。這是東西方藝術逆向發展的趨勢,西方繪畫會從科學中尋找如透視、光學、色彩學等滲透到繪畫中去,它講究比例、明暗、透視、等等科學方法。而相對應的中國繪畫的表現則體現出形與神、虛與實、動與靜、情與景、主題與客體諸方麵的高度完美統一性。

在美術史中,幾乎同一時期的中國西漢霍去病墓雕與古希臘的米洛斯的阿芙羅蒂特雕像用相似的藝術技巧、藝術方式來表現不一樣的繪畫理念,前者表現的是人生於自然,回歸於自然,這一巨型紀念碑式的雕刻,以臥虎、躍馬、石象、怪獸等天然渾成的造型,拓展出廣闊山野、丘陵和無極宇宙,霍去病吸取天地與精神之間,有著一種恒久的人生感、曆史感和宇宙感。米洛斯的阿芙羅蒂特雕刻體現出古希臘神話與人體美的結合,以人的麵貌來創造神,賦予神的形象以人的體魄和人的思想感情的,以純潔與典雅、莊重嫵媚,表現了高度的古典理想美。

三、發展曆程蔚然成風

19世紀以前的美術進程發展非常緩慢,大多都是美術風格上的變化,對於藝術的表現形式始終沒有太多的發展和創新。19世紀開始傳統藝術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科學的進步與創新對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藝術家又開始尋找新的方向。美術史的發展過程更加鮮明,它是在否定前有風格基礎上進行的。東方藝術的傳入,無疑也使西方藝術家認識到非寫實、表現性、平麵的繪畫同樣具有特殊的魅力。觀眾開始對創造性的東西備加關注,所以才出現了像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等把原始人文化、人體的變形或誇張、以及非洲黑人的木刻藝術結合到畫麵當中,把觀賞者帶入一種全新的創新境界。而後來的藝術家則更是結合科技科學創新的時代,擯棄傳統繪畫方法、工具材料、藝術技巧,開拓了新的藝術領域,拉近了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距離,開辟了現代美術的新格局。人們認識到,美術中有美的價值的不是它的技巧和內容,而在於不斷發現與創新,而美術曆史本身就是在創造和發現中前進的。

20世紀的西方美術不停地發生著變化,禦前有的傳統西方美術流派相比,有著很大的形式和風格上的差異,各種思潮迭起、流派紛爭,舊的藝術形式不斷地被新的格局所替代。追求變革創新的藝術精神引領整個西方美術進程的發展。不僅在西方,在我國也是眾說紛紜。

四、結語

隨著人類的進步,全世界也愈來愈一體化。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現代藝術對中國的影響日益。在西方現代主義出現以前,中國的美術和西方的美術都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地域性和民族性變得越來越微弱。創造力是藝術的價值所在,地域性和民族性同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藝術靈魂所在,如果這兩者不複存在那麼藝術便無意義。隻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美術才會越走越遠,這僅僅可能隻是未來的一個開始,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美術必定會有更輝煌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克萊夫·貝爾.藝術[M].中國文藝聯合出版社,1984.50.

[2]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637.

[3]美術觀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