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麵深化改革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索(2 / 3)

2.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質上就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確定更高的價值目標,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鄧小平同誌在論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時強調,學校就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人才。毛澤東同誌說過,教育應該是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麵全麵的發展,把大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中有文化、有理想的勞動者。高校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

3.應與黨的方針和路線保持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是為黨和人民服務的,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體現出了一定時期政黨的利益需求。對於黨和組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鞏固本階級的統治,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本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使大學生在思想意識觀念中把黨的利益和自身的利益結合在一起,在黨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和工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應該與黨的政策和路線保持一致,始終以服務黨為中心任務。

三、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要以學生為本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是希望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通過自己有效的教學方式,把社會所需的思想政治要求轉化為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品德行為。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言,把社會需要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這不取決於人們的願望,而是取決於大學生的受教程度和執行的效果。然而這實際上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社會的思想政治所需求的與大學生的理解和認知的矛盾。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這種矛盾轉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不能隻是以社會為本,而應該是以人為本,從受教育者的角度去理解和認知思想政治。

在過去長期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形成了傳統的固定模式,那就是以社會為本,單方麵的傳輸社會需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需求,使得廣大的大學生隻能被迫的服從和接受,這使得社會的需求與大學生實際情況出現了嚴重的脫節。這種從社會出發,隻是單方麵傳輸的方式,對於大學生而言,缺少了必要的人文關懷,使得大學生一直都處於被動的地位。從大學生的角度來看,大學生應該明白社會思想政治等方麵的要求本身就包括了大學生,社會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本身就是大學生集體表現出的行為。那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麵對社會要求時,要由“你必須如何”變成“你應該如何”,為大學生提供選擇性。同時,大學生在麵對社會要求時,也會由“要我如何”轉變為“我要如何”的狀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的體現應該是由社會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麵的要求轉變成大學生自主想要形成的一種意識和觀念,這不同於社會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規範對於大學生觀念和行為的約束。這兩者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一個是主觀的意識,一個是被動形式。因為通過某種的製度去約束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是一種訓練性質的手段,不是社會對於思想政治道德的真正需求,這也不是教育的初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得大學生通過自身行為的轉化,使得自己的觀念和意識逐漸的向社會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靠攏,進而使其協調一致,最終實現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大學生的全麵發展。社會的全麵進步指的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協調的發展,大學生的全麵發展本質上就是對以人為本的要求。

四、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要注重教師隊伍的質量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老師和學生之間圍繞著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活動,在師生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雖然教學的效果由學生直接體現出來,但是,在教育活動進行的過程中,老師始終發揮著主導的作用。這裏所指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三個層次的教師,包括思想政治課的任課教師、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全體的教職工。很長一段時間,當人們說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問題時,往往都是關注學生問題,在大學生身上尋找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的原因,當然,這也無可厚非,學生畢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但是,往往忽略了老師在教育中起到的影響作用。對於大學教師而言,如果想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要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一方麵,老師要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著全麵的把握和分析,不僅要成為思想政治的理論專家,同時還要成為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麵,老師必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體現者和思想政治要求的執行者。否則,不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麵有多好的思想領悟,也無法有效的傳達給學生,無法信服學生。因此,教師的素質修養對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很大程度的影響,各個高校應給予注重,不斷的引進人才,壯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