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典型的美國佬》中的文化屬性(1 / 3)

《典型的美國佬》中的文化屬性

文學研究

作者:浦立昕

摘要:在《典型的美國佬》中,任碧蓮試圖界定拉爾夫是典型的美國人。那麼小說是如何界定其美國人身份的?當下寬闊的文化研究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從霍爾的文化屬性的雙軸性理論出發,進行文本細讀,認為小說契合了霍爾的“文化屬性”理論。拉爾夫身為美國人是因為其文化屬性呈現了霍爾所謂的雙軸性:一軸是拉爾夫身上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屬性,另一軸則是他在美國化過程中對美國文化的認同。

關鍵詞:任碧蓮;霍爾;文化屬性

【中圖分類號】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2)08—0193—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3.053

對於“華裔美國作家”這樣的稱謂,大多華裔美國作家都有相似的困惑和質疑,他,她們強調自己文本中的“美國性”,堅持在稱謂上把“華裔一美國人”改為“華裔美國人”。任碧蓮(Gish Jen)則更進一步,提出應該重新定義美國(人)的文化屬性,認為“必須創造一個新概念來界定什麼是美國人”(轉引自石平萍,2009:324)。在談到自己的成名作《典型的美國佬》時,她認為拉爾夫一家“探討過自己的屬性,他們問自己:他們是誰,正變成什麼樣的人,最後他們得出結論:他們是美國人”(Matsukawa,1993:115)。《紐約書評》持有類似的觀點,認為“任碧蓮以‘這是一個美國故事’作為小說的開端,將讀者引入一個中國移民家庭的經曆,靈敏而出色地讓讀者重審他們對……美國夢和什麼是‘典型的美國人’的理解和界定”(ibid:112)。如果拉爾夫是“美國人”,甚至是“典型的美國人”,那麼應該如何界定“美國人”呢?參照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有關“文化屬性”理論和觀點來解讀《典型的美國佬》,就會得出一個較為明晰的答案。

1 文化屬性理論

斯圖亞特。霍爾是文化研究的巨擘,其“屬性”研究頗有獨到之處。在探討屬性和主體觀念時,他特別強調其曆史性,即屬性概念應該置於不同曆史語境之下來理解。霍爾認為主體觀念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啟蒙運動的主體、社會學的主體、後現代的主體。“啟蒙運動的主體”將人完全視為處於中心地位、前後一致的個體,有推理、思維與行動的能力,其中心包含一個與生俱來的核心,這個核心在主體成長的過程中是基本不變。換言之,個人的屬性是不變的。“社會學的主體”則認為隨著現代社會的日趨複雜,主體並非一成不變的,它在與多種“重要的他者”的互動關係中逐漸形成。可以說,屬性是在自我與社會的互動下形成的。即便如此,社會學的主體仍然有一個核心——“真正的我”,隻不過這個主體是在與外在的文化世界和它們所提供的屬性不斷對話下形成的,並可能會隨之調整。“後現代主體”則更加複雜易變,因為它沒有固定的本質或永久的屬性,它變得支離破碎,不再由單一的屬性構成,而是由多種相互衝突且懸而未決的屬性構成;於是屬性被稱為“流動的盛宴”,隨著人在周圍不同的環境中被指稱、被再現的不斷變化中不斷形成和變異,界定屬性的不再是出身,而是曆史。隨著意義分化或再現體係的增加,人將麵臨多種短暫的、令人迷惑的可能屬性,而人隻能認同其中一種,不過它隻是暫時的(Hall,1992:275—277)。這種新的屬性觀完全解構了以前有關屬性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觀念,並且以全新的角度回答了“我是誰”的問題。霍爾指出“我是誰——‘真正的我’——是在與多種異己的敘述關係中形成……(因為)屬性本來就是一種發明……屬性是在不可言說的主體性故事和曆史敘事、文化敘事的不穩定的彙合點形成的”(Hall,1987:44)。如果屬性有某種彙合點的話,那麼這個彙合點就是文化雙軸的交彙點。在其《文化屬性和電影再現》一文中,霍爾明確提出了文化雙軸的觀念,以闡釋文化屬性的構成問題:一軸強調文化屬性的單一性,認為文化屬性是單一的、共享的文化,是一種集體的自我,它隱藏在許多異己的、膚淺的或人為強加的自我裏麵,是擁有同一曆史與祖先的民族所形成所共有的。在這樣的前提下,霍爾進而指出人的文化屬性反映出人共有的曆史經驗與共享的文化符號,在曆史演進的過程中為人們提供一個穩定不變的和持續的指涉和意義的框架。與這種文化屬性相反,另一軸的文化屬性則強調不穩定性、斷裂性與差異性。霍爾認為文化屬性既屬於過去,也屬於未來。它不是已經存在的東西,它可以超越時間、空間、曆史和文化。文化屬性來自某處,具有曆史性。但是就像每一種與曆史相關的事物一樣,文化屬性是不斷變化的,絕非永遠固定在某些本質化的過去上,而是受製於曆史、文化和權力(Hall,1989:69—70)。可見,文化屬性不是一種先於人的存在,而是處於動態的變化和形成之中,是一個認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因素都會發揮其塑形作用。

霍爾的理論特別適合解讀《典型的美國佬》並用來回答什麼是“典型的美國人”這個問題。小說以“這是一個美國故事”為開端,講述主人公拉爾夫追逐美國夢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與他自身以外的各種各樣的社會發生聯係,並不斷地調整自己,從鄙夷“美國佬”到最終認為自己是“典型的美國佬”。拉爾夫身上體現了霍爾的文化的雙軸性,具體表現為:(1)對美國夢的認同,它是文化雙軸中的差異與斷裂的一軸,強調文化的不穩定性、斷裂性與差異性;(2)中國文化的影響,它是類同與延續的一軸,強調文化屬性的穩定性、持續性與共同性。

2 美國文化之軸

在《典型的美國佬》中,拉爾夫對美國夢有一個逐漸認同的過程。他一開始來到美國時有一個單純的目標:取得博士學位。隨著他與美國社會的碰撞交融,“他開始對美國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p14)。他不斷地“觀察美國”,並得知“在這個國家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你沒有鈔票,那你就是一個唱歌的中國佬”(p112),也沒有人會尊重你。拉爾夫非常在意和格羅弗的這次談話,因為格羅弗為他樹立了一個成功的榜樣,拉爾夫相信自己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來複製這樣的成功。自弗蘭克林以來,尋覓機會、努力工作、創造財富、取得成功已經成為美國夢的一種世俗化的表達。對於拉爾夫來講,通過對美國的不斷觀察和了解,他最終確定了自己奮鬥的目標,要按照美國的方式來取得成功,而不是僅僅獲得一個學位。拉爾夫身上也隨之發生一些轉變,他也意識到“在這鬆鬆垮垮的美國,人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一個人需要不同的理解”(p185)。正是這種微妙的轉變,導致拉爾夫在取得終身教職之後並沒有過多的喜悅,而這正是他以前的奮鬥目標;相反,他作為教授的體驗非常糟糕:“新學年的第一天,一切似乎都顯得很陳舊”;當他離開教室,走下樓梯時,他有一種逃離的快感:“逃出來多高興呀!”(p189)對教師職業的不滿終於使拉爾夫“拿定主意”。這對拉爾夫來說具有理論和實際意義,這是他從和格羅弗的對話中獲得的一條真理:“一個人必須拿定主意做什麼樣的人……冒險是成功的關鍵”(p13)。他也拿定主意決定要開始實際行動,這讓“他的思路越來越開闊,越來越開闊”(p194)。“越來越開闊,越來越開闊”的重複表達暗示了拉爾夫的決心和對未來轉變的信心,這種轉變是他實現美國夢的重要一步——接手一家炸雞店。這家炸雞店也成為實現拉爾夫的美國夢的重要載體。拉爾夫在意識上徹底地轉向了美國夢。他的辦公室裏到處都是像《賺錢》、《做自己的老板》、《90天成功致富之路》之類的書,而且牆上貼滿勵誌的標語,如“除非你為追求金錢而工作到白熱化的程度,否則你就決不會賺得大筆的財富”(p207—208)。甚至他對孩子的教育也隨之變化,他教導孩子:“在這個國家,你有錢,你什麼事都能做。你沒有錢,你就不中用。你是中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