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極其珍視“情商”的要素——“樂”。的確,隻有當我們以“樂”為前提、以“樂”為基礎時,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我們要多給孩子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在成長和學習中體會到快樂,這是我們每一位家長應當做的。
第一節孩子希望快樂地長大
每個人在很小的時候,都是一個快樂的天使,孩子除了很少的時間在哭以外,其他時間都是快樂的,很少有憂愁的時候。這種快樂往往感染著父母以及家裏所有的成員,然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你會發現,這種快樂漸漸變得不再像過去那樣多,那樣純粹了。一個七八歲的孩子會告訴你,他不快樂,因為作業太多,因為沒有時間玩,因為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太少而父母又總是給自己施加壓力。這就是很多孩子的現狀,他們快樂的天性已經開始被抹殺,而這絕對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一旦孩子因為各種原因,長期處於壓力之下,那他就會形成一種壓抑的性格,而不是一種快樂的性格,這將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快樂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古人早就意識到了。從本質上看,“四書五經”作為中國古代唯一的教育,其目的都是使人快樂,從而開啟人本身具備的智慧。快樂,是一種昂揚向上的良好心態,是一種積極美好的情感體驗。心理學研究成果及大量實踐證明,在“快樂”心態與情感下,學生的思維最為活躍,主動接受的意識最強,教育的效果最好。快樂的孩子注意力更集中,反映能力、創造力、靈活性、觀察能力都較不快樂的孩子高。快樂的孩子記憶力往往更好,而抑鬱、心煩則會導致粗心大意,記憶力下降。儒家教育中的“寓教於樂”依據的就是快樂對於人的影響。有些教育工作者利用快樂心態的影響,針對學生害怕作文的現象,發明了“快樂作文”教育法;針對學生課堂上學習欠主動,有了“快樂學習”的探究,效果都非常好。
曾經見過一個非常快樂的男孩,他雖然也像別的孩子一樣有很多作業,還要在假期上興趣班,但是孩子快樂的天性始終沒有改變,他愛說愛笑且非常自信。大熱天,他在書房裏練書法,絲毫沒有一點怨言,把時間安排的井井有條。我問他,你熱不熱,他說,他有秘密武器,接著從茶幾的下層拿出一塊冰冰的西瓜,滿足地咬了一口,邊吃邊說,有了這個,他既不渴也不熱。就是這個孩子,幾乎門門功課優秀,他的父母說,他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孩子能夠快快樂樂的成長,看來他們是深諳快樂教子之道啊。
另外,快樂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因為他們總是用積極的行動和思維對待周圍的人,較少有敵對想法和行為。反之,人在不快樂狀態下,往往就容易對周圍的人產生消極、悲觀、敵對情緒。因此,相對快樂的孩子們都擁有較強的團結能力,而不快樂的孩子們與同學很難搞好關係。《紅樓夢》中的薛寶釵和林黛玉可算是一對很好的例子。
我們都知道情商是決定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西方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因素80%取決於情商,20%取決於智商,而快樂的孩子大多具有高“情商”,快樂是人走向成功的最根本因素,培養高情商的本質即是培養快樂的性格。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勤奮並非成功的秘訣,快樂才是成功之道。擁有快樂性格的人更樂於嚐試新事物和挑戰自我,更容易獲得事業成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且還利於保持健康的體魄,這更進一步說明了快樂性格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快樂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且它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是多方麵多層次的。其實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快樂,且擁有可以創造快樂、化解煩惱的性格。那麼,家長們就要注意在生活中去保護孩子快樂的天性,發覺他們幽默的智慧,提高他們對情緒的掌控力。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父母既是“老師”也是學生,真正地掌握了快樂教子的秘訣,你會發現,不但孩子變得可愛起來,就連你自己和你身邊的人也都變得不一樣了,這就是快樂的性格所具有的魔力。
第二節有自由才有快樂
現在的孩子很累,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作用下,家長給孩子報了一個又一個的課外班,今天學舞蹈,明天學鋼琴,孩子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孩子的世界很單純,要求也很簡單,他們渴望能到戶外撒歡、和小夥伴玩耍,但這種最原始的渴望也無法滿足。這樣的成長環境,孩子怎麼會快樂?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教育存在著嚴重的不足,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的眼睛都隻盯著考試分數,考試成了教育孩子的主旋律,分數成了衡量一個孩子成長好壞的標尺。有人這樣形容:孩子讀書的興趣被扼殺了,潛力被摧殘了,天真爛漫的祖國花朵個個變成了小木偶。這種說法雖然誇張,但反應的卻是一個真實的問題。我們在培養所謂的人才的同時,的確是嚴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忽視了孩子的天性。看看大街上那些背著沉沉的書包匆匆趕回家做作業,有時候直到深夜的孩子吧;看看那些周末還要馬不停蹄地參加各種興趣班,不能好好休息、好好玩的孩子吧!
教育要遵循一般的規律,才能達到相應的目標。古人雲“大道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說人的行為要符合規律和法則。但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我們卻把這個普遍的真理給忘記了。從孩子幾點起床、幾點入睡到孩子看什麼書、玩什麼遊戲,都被卡得死死的。有些父母們總怕孩子的時間空下來,孩子一寫完作業,馬上給他安排了畫畫,剛畫完畫,又安排了學外語,外語學完了還有鋼琴。你能說,這是他們自己願意的嗎?他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嗎?這樣做的結果隻能使孩子逐漸失去自己的意誌和想法,成為隻會聽從安排的機器人。
其實,也有的家長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紀就那麼“繁忙”,可是看到別人的孩子去報各種輔導班、培訓班、興趣班,就害怕自己的孩子會落後於人,於是幹脆自己也報了。
一個家長給我說,他家女兒剛讀完小學一年級,暑假過後就要讀二年級了。一天,有個鄰居跟他說自己的孩子要去補課,因為別的孩子都去補課了,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落後。他很納悶,升級考試都過了,補什麼課啊?得到的回答是:補二年級的課程。這不是讓人覺得很荒唐嗎?然而麵對很多人都給孩子補課的現實,他也猶豫了。
經曆告訴我們,自由的孩子是快樂的。而這樣整天“埋頭苦幹”,絲毫沒有自由可言的孩子,即便孩子在物質上再優裕,也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當孩子的自由被剝奪後,他無法按照他的需求來安排自己的生活,也將無法成長為一個健康、健全的人。雖然學習很重要,但培養孩子健康人格更為重要。否則,即使掌握再多的知識也是枉然。世界各大高校因抑鬱而放棄生命的那些莘莘學子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
每一個人都需要自由,孩子也一樣,沒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創新,就不可能有身心充分的發展。童年的體驗對於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剝奪孩子的自由支配時間,實際上是在剝奪孩子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在對城市獨生子女的調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時間的獨生子女,自信心更強,並且比自由時間較少的孩子有更強的成功需要。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應該“把童年還給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自由,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孩子當然會快樂起來,而他們自身的一些潛能也才會被真正挖掘出來。學習效率也會隨著心態的改變而提高,真正做到快樂生活、快樂學習。但是自由不是無邊無際的,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有些事情是危險的和不應該做的。
第三節每天給“快樂”加油
雖然快樂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環境因素也會使本來快樂的孩子漸漸變得不快樂,甚至連體驗快樂的能力也會漸漸減弱。所以我們要不斷提高孩子快樂的體驗能力,讓快樂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心理學家認為,快樂既是一種心情,也是一種性格。快樂的心情有起有伏,而快樂的性格卻是較穩定的。具有快樂性格的人,哪怕有不如意的事,也能樂觀麵對未來。
而研究證明,快樂的性格是可以逐漸培養的。那就讓我們從日常生活做起,每一天都給快樂加點油,讓快樂的動力更足,更加持久。
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每一位父母的責任,也是每一位父母可以做到的!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所以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用快樂的情緒感染他,和孩子一起盡情地遊戲,看到有趣的事情後要表達出來,並且將快樂傳遞給孩子。千萬不要覺得哈哈大笑是不雅的事情,尊重自然才是最美的。還要注意培養孩子對快樂的體驗,記的詢問孩子的感覺,他快不快樂?為什麼?比如出去玩的時候問孩子:“你喜歡出來玩嗎?高興嗎?”“和小朋友在一起玩開不開心?”父母也要經常把自己的體驗告訴孩子,如,“寶貝這麼懂事,媽媽真高興。”“今天真是個好天氣,媽媽心情特別好,咱們出去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