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對多年的教育教學有所反思”,當這一想法閃現的時候,我就想到當代典型中學生的相關問題值得探討和總結,於是就擬出了相關提綱。但寫好它,僅靠自己的經曆是難以寫出有代表性、科學性和豐富多彩的內容的,因此,就想到組織周圍的老師,成立一個課題組邊研究邊撰寫。幸運的是,我們如願以償,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本課題成為市重點課題、省級規劃課題。

在研究過程中,為了積累素材,我進行了一些社會調查,查閱了不少書籍報刊,還走訪了幾座城鄉不同類型的學校,得到有關老師的熱情支持。然而,光聽班主任反映,難免會有疏漏,於是就走訪了有關派出所,走訪了典型人物的家長及其同學。記得去年放寒假時,我到城郊一位學生家訪問,總共跑了三次。第一次沒碰上人,在等待過程中,又因急事而返回。第二次是一個周六風雨交加的傍晚,我穿著雨衣、騎上電動車去了以後,還是沒遇上人,我就一直在其家對麵的公路旁耐心等著,九點已過,剛要回家,突然一輛摩托車轟隆隆地駛到了這家門口,我就快速趕了過去,結果“砰”的一聲,門就關上了。我看太遲,沒去敲門,也就掉頭返回。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天空仍飄著細雨,我又去了他家,敲了門沒人應,於是找了一位已開門的鄰居,她幫我從別人處查到了電話號碼,打了幾次,發現夫妻住在家裏還沒起床。過了一會兒,這位學生家長接待了我,我講明來意,承諾所寫事實不露真實地址和姓名,並說能幫他們分析情況,提供建議,他們才坦然地與我交流,後來我們談話很投機,他們還留我吃午飯。通過調查訪問,我深深體會到隻有從各個側麵、不同角度來反映相關的人和事,了解對同一事情處理的不同看法,才能寫出真實、全麵、有價值的內容。

當積累了一定的素材後,便開始撰寫。平時工作太忙,小塊時間也用不上。隻好在暑假期間撰寫,因此,暑期幾乎天天爬格子,累了就騎車到野外溜達。當寫了大部分類型後,就設計了表格讓十多位已讀高中的原學生和課題組老師進行閱讀,並提出修改意見。

重慶師範大學出版社的一名負責人看了部分稿件後,覺得文稿“文筆生動,可讀性強”,並打算作為名師工程係列叢書出版,但後來審稿組其他成員認為與該出版社已出版的《轉變棘手學生施教藝術》一書有些雷同,隻能作罷。

為了拓展和提升理論,我學習了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名師工程係列叢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劉儒德著的《教育的心理效應》、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學健康教育案例指導解讀》等書,也注意學習《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刊物和網絡上的相關文章,應該說收獲頗多。

我曾寫過一本曆史題材的小說《三代情仇》,但寫不同題材的書,辛苦是有側重的,前者難調查,寫起來要輕鬆些;後者第一部分“典型案例”寫人物故事與寫小說有點類似,但第二部分“案例解讀”必須緊繞第一部分來寫,第三部分“理論拓展”要盡量避免與第二部分的重複,還要有所補充和提升。因此,每寫一種類型,前後一定要緊密呼應,渾然一體。

這也是零碎時間不能用的道理所在。

本書第十二部分、十三部分、十四部分、十五部分分別由課題組成員張建英、陳文明、宋保家、徐雲琅老師提供了部分素材,在此一並致謝。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浙江省首屆教育年度新聞人物,衢州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姚宏昌同誌(現為衢州學院副院長)對書稿欣然作序,在此表示真摯的謝意。

思考是對教育問題認識的一種深化,調查是對真實教育情境的一種呈現,寫作則是對自身成長的一種鞭策。令人鼓舞的是,本校初中部舉行校慶文藝表演,我將其中“運用規則類”改成小品,搬到舞台上演出,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和熱評。教育之路任重道遠,今後我將繼續堅守教學第一線,邊思邊寫,為教育事業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