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學習厭煩類(3)(2 / 2)

3.有些教師的素質不高。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隻有上課知識講到位,學生訓練時間花得多,學生就容易出成績。因而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不顧學生是否弄懂,隻顧自己滿堂灌,盲目地、大量地布置作業,采用題海戰術;有的帶有個人的功利色彩,經常搶占學生課餘時間,使學生課餘的休息、娛樂時間極少。這種重負擔、低效率的教學方法,不但使厭學學生學習毫無長進,而且更增加了學生的厭學情緒。

有些老師沒有認真備課,沒有了解學生的情況和社會實際,抓不住重點,不能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化解難點,教學手段單一,課堂沒有趣味,吸引不了學生。

2009年下半年,筆者就“學生學習的幸福指數”的問題,對城區重點中學與普通中學兩校高二和城鄉兩校初二各100名學生作了問卷調查。

第一問:你覺得現在的學習幸福嗎?結果有23%的學生覺得不幸福。

第二問:若不幸福,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多項選)?初高中學生考試都太多;作業也多,高中更多;由此,自主學習和休閑的時間就少了;課堂趣味性還缺乏,未能達到廣大學生的期望,由於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對課堂趣味性要求更強烈;高中學生的升學壓力則更大。

4.學生自身存在的不足。青少年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由於受知識水平生活閱曆所限,因而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製力比較弱是學生違紀的主要原因。這些人抗挫折能力、抗外界壓力能力弱,巨大的學習壓力和精神負擔使他們難以承受,容易產生自暴自棄,意誌消沉,對自己缺乏自信心,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而造成同樣紀律不好、學習成績差的同學容易同病相憐,相互糾集在一起。而教師如果對這些學生漠視,不及時加以關心和引導,他們就會形成一個破壞集體的小團體。

5.家庭的消極影響。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有的家長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糊塗認識多,簡單粗暴多,放任自流多。比如他們認為,送孩子上學是義務教育的規定,孩子學好學差全靠學校;有的家長不但不重視子女的學習,反而會在在孩子麵前強調有錢能使鬼推磨、文化知識不重要的宣傳,模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有的家長在子女麵前請客送禮,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個人利益,無形中讓學生感到要取得成功不是靠真本事;有的父母,常常打架吵嘴,甚至草率離異,讓子女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和追求的目標等,這樣,家長不但起不到表率作用,而且產生消極影響。

留守兒童厭學突出。父母外出務工,將子女留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邊,上一輩人過分溺愛,缺乏監管力度和方法,這是造成學生學習困難、厭學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有些家長是太重視子女的學習。當今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視如珍寶,並把全部希望和全部心血都投注到他們身上。因此,孩子的學習、升學、擇業,無一不牽掛著全家的命運。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考取一個好的學校,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立於不敗之地。於是有些家長又額外地布置作業,買參考書,請家庭教師給孩子報課班,嚴重地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也容易造成子女厭學。

學生厭學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是學習成績下滑,甚至一塌糊塗,更為嚴重的則會影響到自身心理的健康發展和良好個性的形成。

二、解決厭學問題的策略分析

解決學生的違紀厭學問題,我認為可以采用如下主要策略:

1.加強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既是我們的義務,也是我們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社會越向前發展,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因而越需要學習。學習首先直接地對自身有利,然後,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應為集體為社會為祖國多作貢獻,在特殊情況下,甚至要暫時放棄個人利益。多為社會作貢獻和個人收入往往是不矛盾的,當一個人對社會對祖國多作貢獻時,其勞動收入往往就越高。否則,不思進取,無心向學,終究是會被社會所淘汰和周圍的人所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