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自修,麗來彙報,青讓她來轉告張老師,錢和購書卡會盡量還萍的,因為學習機不小心摔壞了,所以早就扔掉了,過段時間買一個新的賠她。而她自己什麼也沒遺失。
沒想到,早飯剛過,青的媽媽已經等在了辦公室門口,張老師知道她肯定是聽了昨晚青電話的哭聲,放心不下。她看上去有些憔悴,同時張老師也感覺到了她眼睛裏有明顯對張老師的不滿。“老師,剛才我女兒說了,萍已經在她自己家裏找了失物,是萍自己放錯了地方,你們冤枉我女兒了!”
啊?怎麼會這樣?難道是萍一直在捉弄張老師?青今天早上的表現是被張老師屈打成招的?但直覺告訴張老師,萍沒有騙張老師。張老師馬上找來了萍,然後又找了麗,在青母親麵前,她們說了事情的經過,青的母親這才清楚,她被女兒狠狠地騙了一回!
會撒謊的青到底有什麼樣的生活背景?青的母親傷心地告訴張老師,青從小由奶奶帶大,性格內向,總愛發脾氣,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而且自小就很會說謊,在媽媽麵前說奶奶的壞話,在奶奶麵前講媽媽的不是。青媽媽現在下崗在家,在家裏沒有地位,丈夫和婆婆一直看不慣她對青的嚴格管教。隻要她對青稍微訓斥,馬上就招致丈夫和婆婆的聲討,當著青的麵罵她不是好媽媽。青的一些不良言行在這種環境下有增無減。從心理學角度看,在一個充滿過嚴和過度溺愛的家庭,孩子不知道聽誰的好,往往就學會了說謊和欺騙,因為那樣她才最安全。所以,青在家裏可以比較自由地看老師一直反對的少男少女類的言情小說。她爸爸甚至還覺得多閱讀能促進青的思想成熟、豐富知識。然而現在的書籍魚龍混雜,有些書的內容很不健康,所以不適宜青少年閱讀。每年過年上千元的壓歲錢青從來不交給父母,都是自己隨意支配的。這點得到她父親的大力支持,他認為女兒大了,應該有一個寬鬆的空間。青貪圖享受也得到爸爸的理解,平時占點小便宜也被爸爸和奶奶認為是女孩子的小可愛。
了解到了青的生活背景之後,張老師放學到她們寢室,希望青當著張老師的麵說實話,張老師想讓青能從此事得到一個教訓,以後重新做人。但是青毫不為所動,青一定沒有料到她對媽媽的謊言已經被張老師掌握。張老師知道,青的問題遠不止單就偷東西這一件事,她還涉及更深層的思想品行和心理問題。
張老師決定敲山震虎。她把青的室友和同桌挨個叫出來談話,把“失竊事件”告訴她們,引導她們對行竊者的一時糊塗表示諒解,而後讓每位同學按移情的方式寫兩篇文章:
一篇題目是《假如我的財產失竊了》,內容要求涉及四個方麵:(1)失竊給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2)給我的學習帶來的影響;(3)我目前的感受;(4)假如別人歸還了我的錢物,我能原諒他嗎?說出理由。另一篇題目是《假如我是行竊者》,也要求寫出四點:(1)拿別人錢物的動機;(2)拿別人錢物的過程;(3)現在的感受,猜想別人會怎麼看“我”;(4)打算怎麼辦?這些同學很快完成了任務,張老師翻閱過後,叫青的同桌全部轉交給青看,傍晚,青主動向張老師交代了作案動機(動機就是為了貪圖享受,認為別人有什麼,自己也應該有,自己沒有的,就占為己有等)。坦白了作案的經過,並交出了萍的學習機。
保證下周歸還已經用掉的錢物。
按理說,事情該告一段落了,張老師也該就此收筆了。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又發生了。第二天一大早,青的爸爸媽媽神色慌張地找到了張老師,原來一直藏在家裏閣樓上的按市場價大約1萬多的黃金飾品不知何時不翼而飛。他們懷疑是青拿的。張老師三下五除二查清楚了青的作案經過,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青竟然早在暑假期間就將它們偷出,並賤價賣給了黃金店。所得款項早已揮霍一空,記得張老師曾經提醒青的父母不要給青買過於花哨的衣服,他們竟然為青辯解,原來青在學校裏穿的是她偷偷為自己買的,周末放假回家青就換上父母給買的衣服,她父母竟然一點也沒有覺察,可見,他們對青的關心是多麼的膚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