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孩子與他們的同齡人 (2)(2 / 2)

一個好的傾聽者能聽到談話以外的含義。使用上述的方式使你的孩子訴說她的煩惱和感受。要用引導提問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如何自己去思考,而不要用責怪、判斷或建議的語氣回答他們,除非他們確實想要聽到你的建議。培養自己思考

父母總是喜歡給孩子們建議,我們喜歡替他們解決問題,我們總是害怕他們犯錯誤,我們喜歡給他們答案。我們不喜歡等待,直到他們自己找出答案。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樣做是有益的,但有時卻不是這樣。孩子們需要一定的時間反複思考。你的主要任務是教會你的孩子要在行動前思考。“我真應該事先想到這些。”當青少年在麵對來自同齡人的壓力、毒品、色情和學校問題時,他們需要自己去認真思考。

當孩子們還小時,他們應該去練習著解決問題。這樣,當他們成長為青少年時,他們才會知道怎樣解決問題。因此,教你的孩子怎樣找出自己的答案要比直接給他們答案更好。

以下這些詢問的技巧將幫助你在孩子們作決定時,如何引導他們思考。

你是怎樣的?

你應該怎樣做呢?

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嗎?

你本應該怎樣做呢?

下次你會怎麼做?

這些問題隻是一些建議。你可以運用你自己認為有效的方法。這有一段媽媽和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吳迪之間的對話。這個例子說明了應該如何進行引導性提問。

媽媽:“你怎麼了,吳迪?”

吳迪:“她取笑我。”

媽媽:“快告訴我你做了什麼?”

吳迪:“我打了她。”

媽媽:“那你為什麼打人呢?”

吳迪:“她罵了我。”

媽媽:“你打她了?”

吳迪:“打了。”

媽媽:“你應該打人嗎?”

吳迪:(沉默)

媽媽:“除了打她,你還可以怎樣做呢?”

吳迪:“我或許可以走開。”

媽媽:“是的。那樣做或許更好。如果你走開了,她還會罵你嗎?”

吳迪:“不。”

媽媽:“下一次別人取笑你時,你也許應該試試這樣做。”

媽媽沒有接受解釋,也沒有讓吳迪轉移話題,而是教她思考自己所做的,並演繹出將來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做。

當你的孩子不能自己作決定時,也不要給她建議。如果你那樣做了,而你的建議沒起作用,那你就失敗了。你可以通過講故事來提供建議:“當我像你這麼大時,我有一個朋友,她也遇過和你類似的情況。她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去理睬那些取笑她的孩子。”這裏隱含著建議,把她留給你的孩子自己選擇。(我不覺得這是欺騙。我相信這一定曾發生在我朋友身上。)

通過正確的提問你可以避免爭吵,並教會你的孩子如何做一個正確的決定。這有一個解決起來較棘手的例子。

爸爸:“怎麼了,吳迪?”

吳迪:“沒什麼。”

爸爸:“有什麼問題嗎?”

吳迪:“我說了沒什麼。”

爸爸:“我看你是打了你的弟弟。”

吳迪:“你都已經知道了,那還問?”

爸爸:“我們曾經談過。你知道在這個家裏,打人是不允許的,我希望下一次你遇到這種情況時,會有個更好的決定。過一會兒,我們一起談談這事吧。”

爸爸要同他一起談論這事,但吳迪並不情願。這種情況很普遍,特別是倔強的孩子。盡管吳迪不願談論這件事,但爸爸還是保持著冷靜,爸爸沒有立刻因為打人或固執而責備吳迪。他意識到吳迪當時不願意談話。爸爸很明智,沒有堅持立刻同吳迪交談,而是等吳迪冷靜下來,再跟他進一步談話,這才是個好主意。這樣他會知道吳迪更多的感受。

小結

對天真無邪的惡作劇,遊戲和孩子本能的行為,應完全任其自由,而且要最大限度地予以寬容。

——洛克

+生活的滋味來自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是來自外界。你的孩子會從你身上學習到這些。

+如果你無條件地愛你的孩子,他們也將照著做。

+讓你的每個孩子都知道,你是多麼重視他(她)。

+不論外麵的世界怎樣變化,始終有人支持我。”這正是孩子們麵對壓力時所需要的。

+當孩子們還小的時候,要引導他們自己思考,給他們選擇權。

+當他們做得好時給予表揚、稱讚。在他們做錯時,就應該告訴他們。幫助他們改正錯誤的決定和行為,引導你的孩子去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途徑,告訴他們不同決定的不同結果,教會他們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未來。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