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有一部電視劇風靡大江南北——《北京人在紐約》,因為講述了一群執著、勤奮的北京人在紐約奮鬥與掙紮的生存故事,一夜之間成為彼時“出國熱”背景下的“生存指南”。

18年之後,無論你是北京人、上海人,無論你來自東北雪原還是西南大漠,去紐約早已不是什麼難事。反倒是越來越多的黃頭發、藍眼睛的西方人湧入中國,“紐約人在北京”、“巴黎人在上海”,高速發展的中國賦予了他們無數機會,也達成了他們在家鄉無法做到的夢寐以求的夢想。

“老外”,不再是走在路上引起圍觀的“稀罕物”,在三裏屯大街、在塘沽的堤岸、在虹梅路的酒吧,哪天要是沒有見到老外的身影,你反倒會不習慣……

時間再往前追溯。1938年,一位名叫諾爾曼·白求恩的加拿大共產黨人來到延安,開啟了他偉大的後半生旅程——盡管隻有區區兩年。帶著“連續工作69小時,救助115名傷員”的驚人紀錄,白求恩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也把“國際主義精神”的概念上升到新的高度。

74年之後,“網球白求恩”在中國各大城市出現,這並不是誇張之詞——在不少地方專業隊中,擁有豐富國際執教經驗的外國人自費“支教”,幫助中國青少年球員提高水平。他們正在演繹新的一代“老外在中國”的傳奇故事。

中國的網球市場龐大得驚人,這是“老外”們眼中業已存在的事實,他們看中的,是一次新的事業騰飛的機會。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動機如何各不相同,他們都是中國網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本期特別策劃,我們精心選擇了八位國際友人,講述他們的網球人生,以及和中國的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