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時期,東部沿海的製玉工藝與西部新疆的和闐玉彙聚中原,形成玉文化一統之大觀,河南偃師二裏頭出土的玉戈、玉鉞、玉璋、玉刀,顯示出高超的開料技術喝精細的雕工。商代晚期安陽殷墟墓所出的玉器,包括禮器、儀仗、工具、用具、佩飾、藝術品、雜器七大類,特別是動物形生肖玉佩,種類繁多,雙線陰刻的誇張洗練與自然天成的俏色手法運用,將中國上古玉作推向鼎盛。
兩周時期,隨著社會禮製的日臻完善,玉器不僅是貴族在進行祭祀,朝聘、征伐、宴享、婚配、喪葬等活動的國家重器,如圭、璋、壁、琮等。同時人們將玉的貞潔無暇之比附君子之美德,作為美好事物與人格的參照物。“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特別是組合玉佩,是將黃、環、珠、歙(用骨頭製成的,用來解繩結的錐子)等,以彩綬貫之,由短及長,鏘鳴清樣揚,以約束行止,諧和體貌。且這一時期的玉器紋飾多勾雲紋,粗細陰陽,勾連多變。成為上古服飾的一道亮麗之美景。玉之概念已經遠遠超出自然屬性。
兩漢王室尚玉之甚,癡於對玉的迷信。在大力倡導孝義和後葬的社會習俗中,以期保護死者不朽的喪葬用玉的明顯增多。玉衣、玉九竅塞、玉焓、玉握等,是漢代王公貴族特有之葬具。玉衣的使用根據等級不同,有金鏤、銀鏤、銅鏤、絲鏤之分。另外,乞求神靈的保佑、祓除不祥的辟邪用玉大量出現,如玉剛牟、玉翁仲等。在漢代常見的玉佩還有稱為牒的心形玉佩喝線條流轉婀娜的“翹袖折腰”的舞人佩。貴族配劍,常以劍首蚌鉍四種玉裝飾,稱為玉具劍。
隋唐以降盛世開明,經濟繁榮,絲路暢通。玉雕藝術由衰轉盛。唐玉受西域文化和佛教藝術影響,呈現出新的麵貌。唐人玉帶板上多飾“蕃人進寶”“伎樂人”形象。玉飛天則是最早的佛教玉雕。其他玉佩飾也多以珍禽瑞獸為主。光潔玉潤的碾琢喝富麗華美的神韻透出玉質之美。
宋元以後,社會出現了規模可觀的玉雕市場和官辦玉肆,開後代世俗陳設玩賞之玉先。宋代出現的仿古玉器多為仿漢玉器。宋之肖生玉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的濃鬱氣息。金代傳世古玉中“春水玉”“秋山玉”,前者鶻擒雁鵝春草間,後者虎逐群鹿秋山中,層次富於變換,雕法多樣。明清時期,玉雕藝術走向了新的高峰。玉器普遍及生活的方方麵麵。工藝性、裝飾性大增,玉雕小至寸許,大至萬斤。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發揮到及致,山水林壑集於一處且利用玉皮俏色巧琢,匠心獨運,集曆代玉雕之大成。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玉石之國”的美名,古人視玉如寶,作為珍飾佩用。古醫書稱“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無毒”,並稱玉是人體蓄養元氣最充沛的物質。認為吮含玉石,借助唾液與其協同作用,“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熱,平煩懣之所,滋心肺,潤聲喉,養毛發。”因而玉石不僅作為首飾、擺飾、裝飾之用,還用於養生健體。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嬪妃養生不離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楊貴妃含玉鎮暑。
玉的養生機理已經被現代科學所證實。據化學分析,玉石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鋅、鎂、鐵、銅、硒、鉻、錳、鈷等,佩帶玉石可使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活化細胞組織,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故有中醫所說“有的病吃藥不能醫好,經常佩帶玉器卻治好病”,道理就在於此。倘佩帶玉手鐲長期的良性按摩,不僅能被動除視力模糊之疾,而且可以蓄元氣,養精神。
老爺子的戒指是為白玉,因為睡眠不好,這白玉對老年人來說有鎮靜,安神的功效,
玉石不但能美化人們的生活,陶冶性情,而且祛病保平安。
而老奶奶的是翡翠,能緩解呼吸道係統的病痛,能幫助人克服抑鬱。
這些都是家裏的小兒子花了不少的功夫才弄下來的,所以老人能不開心麼?
現在家裏買了這兩套玉器之後,兩老人也有了一個新的愛好了,不說別的,說不不開張,也算是半個小專家了。
“好了,大爺。”
這民生節目今天可真是奇了怪了。
小蘭發現這街頭上無處不是在討論這玉滿堂,在後麵遇到的幾個年輕人,在提到玉滿堂之後,也是一件向往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