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後來,牛角筒逐漸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範圍也從早期的外科癰腫擴大到風濕痛、腰背肌肉勞損、頭痛、哮喘、腹痛、外傷淤血、一般風濕感冒及一切酸痛諸證。唐代王燾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紹使用竹筒火罐來治病,如文內說:“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從以上介紹的角法和青竹筒製火罐的情況看來,我國晉、唐時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中醫認為拔罐可以開泄腠理、扶正祛邪。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人體氣機升降失常,髒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當人體受到風、寒、暑、濕、燥、火、毒、外傷的侵襲或內傷情誌後,即可導致髒腑功能失調,產生病理產物,如淤血、氣鬱、痰涎、宿食、水濁、邪火等,這些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子,通過經絡和腧穴走竄機體,逆亂氣機,滯留髒腑;淤阻經脈,最終導致種種病症。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將毛孔吸開並使皮膚充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吸出體外,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使髒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中醫認為拔罐可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經絡有“行氣血,營陰陽,儒筋骨,利關節”的生理功能,如經絡不通則經氣不暢,經血滯行,可出現皮、肉、筋、脈及關節失養而萎縮、不利,或血脈不榮、六腑不運等。通過拔罐對皮膚、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導營衛之氣始行輸布,鼓動經脈氣血,儒養髒腑組織器官,溫煦皮毛,同時使虛衰的髒腑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氣血得以調整,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療疾的目的。
經絡學說是中醫學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它和陰陽五行、營衛、氣血、以及髒腑等共同構築了一個完整理論體係。\"經\"即徑,如通達各處的路徑;\"絡\"即網,如錯綜連綴的網絲。經是縱行的幹線,絡是橫出的旁枝,它們互相貫穿在人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內外,從而或深或淺地把五髒、六腑、頭麵、軀幹、四肢等都聯係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協調運作完成各項複雜地內在功能。
在天人相應學說的背景下,古人將其比為流經中國的十二條大河。經脈的命名和分布在經脈的範圍內,計分“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二類。十二經在六髒(含心包絡)六腑的統攝下,各自建立一經。由於經脈與髒腑有直接的聯屬關係,同時陰經與陽經之間又有一定配偶,在整個體係中占據主要位置,故又稱“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