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擺渡人的生意經(1 / 2)

擺渡人的生意經

聚焦

作者:王博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美國淘金熱讓大批冒險家、土地投機家一夜暴富。河對麵的山裏可以挖出金子,吸引了成群的挖礦人,後來的管理學有過案例介紹。在這場淘金熱中,有一個被忽略的最賺錢生意——擺渡。當大河阻斷了狂熱的淘金者,來往便利的渡船生意就火爆異常了。

2013年,比特幣(數字貨幣的一種)大熱,礦工、買家、投資機構的吹捧,讓比特幣市場風光無限,甚至有代替貨幣大行流通的趨勢。

而之後,也就是2013年年末,比特幣本身流通存在安全隱患、大漲大跌等現象讓國內多家銀行發聲明禁止用銀行賬戶交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在2014年5月7日發布通知,警告投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存在諸多風險。

監管的緊縮和不穩定的市場讓很多熱炒數字貨幣的人賠了錢。然而,這場集體“高燒”背後,卻給另辟蹊徑的芯片商帶來了新的機會。

劍走偏鋒 擺脫融資困境

李豐是格銳思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Gridseed”)的首席執行官,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係的他,也和很多名校IT創業青年一樣,在互聯網、移動、遊戲、動漫、硬件等多個領域打拚。15年來,李豐把產品設計、市場、戰略規劃、項目管理等各類工種幹了個遍。而這些經驗也為他在芯片行業創業成功打下了基礎。

2013年初,Gridseed創業團隊進入數字貨幣芯片設計領域,“那時,我們的主要業務是專門設計用於挖掘數字貨幣的礦機的芯片”。李豐說。“成立之初,我們的團隊根本沒有想到比特幣市場會突然間火爆成那樣,比特幣用半年時間就進入普通老百姓的視野。”

2013年1月,在中國1個比特幣能兌換100元人民幣,同年10月後,交易價格一路漲到近8000元。比特幣與傳統貨幣不同。它的運行機製不依賴中央銀行、政府、企業的支持或者信用擔保,而是依賴對等網絡中種子文件達成的網絡協議,基於一套密碼編碼、通過複雜算法。整個過程涉及過多計算機專業知識,因此2013年年初的時候,中國比特幣最忠實的用戶大多是IT人士與學生。到後來漲到8000元的時候,不僅吸引了更多風投的注意,也有很多中國大媽加入炒幣。

比特幣一時風光無限,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大批IT人與企業進入比特幣市場,瘋狂挖礦淘金。

所謂挖礦,其實就是比特幣礦工通過礦機(計算機硬件)進行數學運算來產生新的比特幣和對比特幣交易進行確認。作為獎勵,比特幣礦工可以得到新的比特幣作為對交易確認的獎勵。“高效率的挖礦必須有昂貴的硬件設備和特殊的挖礦軟件作為支持。”李豐說。看準了這一點,從Gridseed創立之初,李豐就下定決心做礦機芯片的研發。但是,作為初創公司,資金短缺在所難免。而李豐所從事的業務是比特幣產業鏈上最難融資的一環。

在整個比特幣產業鏈上,包括礦機研發製造、挖礦、交易支付、應用等環節。吸引風險投資最多的是交易與支付環節。原因很簡單,芯片製造處於產業鏈最上遊,行業特性決定投資回報慢,又不像支付、交易可控可見。

對於一個企業的成長,時機很重要。正是由於2013年10月份比特幣的暴漲,使得Gridseed不需要外來投資就可以獨立運營。同年12月,Gridseed推出了GC3355挖礦芯片,2014年1月份,采用GC3355芯片的比特幣萊特幣雙挖礦機--多彩無雙USB礦機麵世,公司從此進入正向循環。 “一個月的時間,我們賣出這種小型礦機超過十萬台,主要是麵向海外市場銷售,有的大型礦廠一買就是幾千個。”李豐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