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現在說這些就沒有意義了,反正酋長們一個個都急吼吼地同意了華萊士的計劃。否則的話,他們根本就不會帶著自己的護衛就去冒險。要知道,那可是在卡耳塔人的戰場中啊。一個不小心,說不定就會被卡耳塔人一網打盡了。
當然了,最後他們還是成功了,也跑回去了很多。但是在冷靜下來後,一個更嚴肅的問題就產生了。名聲雖然重要,但是自己跑這一趟,竟然沒有什麼戰利品,那就實在不好意思了。
所以才有了一些哈伯爾尼亞的酋長發兵進攻的事情,如果說原先殺狄德羅公爵還是華萊士的計劃,那麼現在有的酋長不聽話,就超出了預料之中了。
按照華萊士的計劃,是要休養生息的。隻不過對於他來說,狄德羅公爵是個大麻煩,必須要死。並且在他死後,卡耳塔動蕩不止,就沒有工夫去管北方的那群野蠻人了。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將哈伯爾尼亞建設起來。
所以那些自作主張的酋長自然就成了華萊士的眼中釘肉中刺,幸好瑞恩斯坦公爵爭氣,將那些被酋長們打下來的城堡都奪了回來。再加上華萊士那邊又壓著其他酋長,不許他們多生事端,所以事情就這樣冷了下來。
不管是瑞恩斯坦公爵,還是赫爾姆霍茨家族,都沒有能力向被進攻。所以在哈德良長牆一線,隻是卡耳塔人窩裏鬥,哈伯爾尼亞人卻老實起來了。
對於北方的蠻族人,韋林也是計劃著先放一放的。他一直都和那邊有貿易往來,即使是在哈伯爾尼亞人入侵的時期,都沒有斷絕商船的往來。
這看起來好像很沒有原則的樣子,也更讓華萊士相信韋林的本質是個唯利是圖的商人,根本就不會進攻哈伯爾尼亞。
但是韋林知道,對於哈伯爾尼亞人,除非是能夠完全占領其土地。否則搞貿易禁運的話,根本就沒有什麼用。
哈伯爾尼亞自己就產鐵,所以他們不會缺少武器,最多就是產量差一點而已。北方森林之中,哈伯爾尼亞人已經習慣了純步兵戰鬥,所以禁運馬匹也沒有什麼用。他們能夠熟練地捕魚、捕鯨、狩獵,所以糧食禁運的意義也不大。
當然了,如果真的全麵禁運的話,會讓他們的日子更苦一些,但是卻無法讓他們的國力下降多少。而韋林基本上已經壟斷了和哈伯爾尼亞的貿易,那樣的話,真正受損失最大的,就是他自己了。並且借助著貿易的名義,韋林的探子才能夠更好地在那邊活動,這一點也很重要。
所以韋林要收拾哈伯爾尼亞人,也是在卡耳塔統一之後的事情了。甚至都不一定是韋林這一代人的事情,當然隻要能夠一直把哈伯爾尼亞對外的通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無論他們怎麼改革,都是閉門造車而已。
而指間大陸上的國家,又太遙遠了。對於他們來說,卡耳塔太遠了,沒有多少油水,又不是很好欺負的樣子,自然沒有多少興趣。韋林已經有了計劃,對於能夠對自己造成威脅的國家,一定要用盡挑撥離間等手段,使其根本就無法騰出手來對付自己。
還有父神教的問題,雖然韋林篡改教義,另立新教的事情顯得比較過分。但是那些事情慢慢來,隻要不是公然跳出來要和教廷爭正統。而是用一種比較寬容,或者說是圓滑的態度來對待。那麼教廷不一定有興趣要嚷嚷著對卡耳塔來場聖戰,即使他們這樣做了,也沒有多少國王會響應的。
仔細想來,現在最後的大敵也就是瑞恩斯坦公爵而已了。但是在此之前,韋林要先回巴雷特。他和拉尼德絲女王陛下的婚事應該有些風聲傳出來了,若是不趕快回去解釋,隻怕後院的葡萄架要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