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應該是啥鳥都有的大林子(1 / 1)

大學在中國也被稱之為高等學府,第一個把“學堂”置換成“學府”的人,一定是一位以官位為本的官兒迷了。官位給他的好處大於了學堂,但沒有學堂給他的“敲門磚”,他又沒有“入仕”的家什兒。他也知道是學堂給了他肉眼凡胎鍍金掛銀的“硬件”,於是他也就給學堂一個榮譽稱號——“學府”,與政府並列。你別說,此名一叫,立即得到國人的認可。

我畢業的那所大學迄今為止,別說外人,連自己的教師包括畢業於此的曆屆弟子們都不敢稱自己是“高等學府”出來的人。為啥呢?開始我以為是它規模不大,大學嘛,總得夠大呀。若幹年之後它遭到合並,這回真的夠大了。在一所知名大學的率隊下,也算是“高等學府”了。可這個“高等學府”我咋看都是“獅子”率隊之後的一隻綿羊。

一些合並之後的大學,規模確實龐大了,樓房也長高了,經費也充足了,可培養出的學生,就是不見誕生大師,腐敗分子倒是在“高等學府”裏“茁壯成長”了。

我認為,大學大,關鍵不在規模大,而在於大學的胸懷要大。如今的大學連個教材都是“統一”的,如果教授隻解讀現成的教材,那麼再一流的教授都被變成了講師。如果教材不是大師的著作,僅僅是教授主編,集體編寫,那個教材也不會閃爍著靈性的智慧之光。

大學要大到“啥鳥都有了”時才是“大林子”,才會百鳥啼鳴,生機無限。大學不能用純正的眼睛看“鳥”。林子大了,就是要招來各種鳥的,不是“審視”別人,你是不是一隻好鳥呢?要接納人家,管你是報喜鳥還是夜貓子,我林子大,來者不拒。

中國“最大”的大學是當年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當時正值抗戰期間,校園不見高樓大廈,學生住茅屋草舍,教室是土坯房。教師的居住條件也差,臥室兼做書房和研究室。理工科沒有幾套實驗儀器,文法科缺乏圖書資料。物質生活資料匱乏,人們的衣食都極艱難困苦。可那片大林子真的是“啥鳥都有”——自然科學領域的楊振寧、李政道還獲得了諾貝爾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劉東生、葉篤正3位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文史類的大師更是群星燦爛,如朱自清、胡適、劉文典、聞一多、王力、遊國恩、葉公超、朱光潛、陳寅恪、傅斯年、錢穆、吳晗,都是那所大學的。沒有他們,“國立西南聯大”就大不起來。

如今的大學,實行的是行政管理,而不是“院校管理”。人員實行的是國家編製體製,而不是校長聘任製:多餘的庸才,校長無權辭掉;相中個人才,要由組織部門根據編製情況考察調入。這種“公園式”的管理法,有鳥也是豢養的鳥,更不會營造大林子。林子不大,怎麼會“啥鳥都有”?鳥類不全也就永遠不會是大林子了。

本欄目責任編輯 卓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