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最主要的不同是什麼?被領導者負責執行領導的意圖,領導者則要直接對事情的結果負責。因為這種責任,領導者才必須深思熟慮,必須步步為營,必須有控製力和應變力,必須有心理承受力,換言之,一個團體中,領導者往往是最有責任感的人。
可以指定一些小事,讓孩子當“負責人”,全權指揮,父母做下屬。例如周末請朋友來吃飯,指定孩子當聚餐負責人,自己決定菜單和飲料、房間布置、如何排位置、擺盤子,充分考慮客人的喜好:有老人要準備什麼?有小孩又要準備什麼?當客人到來後,讓孩子做主要接待員,陪客人說話,就算他覺得累、做得不好,也要讓他堅持到最後,因為這次聚會是他的“責任”。在這樣的鍛煉中,孩子以最直觀的方式,明白了什麼是責任,什麼叫負責任。
2.公正與誠信
領導者要有信用度,而且不能出現不公正現象。具有領導力的孩子,常常在孩子們的矛盾中充當仲裁者和協調者,因為大家信服他,相信他不會偏袒任何一個人,會就事論事地說道理,而且不會說謊,這樣的孩子,不就是未來的領導嗎?
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鍛煉這種能力。夫妻吵架的時候,可以讓孩子當“法官”,判斷究竟誰對誰錯,讓孩子初步學會“不偏私”和“公正”。教導孩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考慮爸爸媽媽各自的立場,然後以常識判斷究竟誰的責任更大,
3.聰慧
領導者之所以處在領導位置,就在於他的頭腦比旁人高明。這個高明並不僅僅是指智商,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是經常看到一個初中畢業的老板,雇傭一批博士碩士?領導的聰明在於對全局的掌控力,對人員的調度力,還有對壓力的承受能力,這都需要頭腦。
不可否認,有些人天生聰明,他們看事情比常人多一分眼光,在孩提時代就能嶄露頭角。但是,一些天性愚鈍的人,依然可以靠人格與後天培養的智慧,成為好領導。關鍵在於孩子是否願意觀察、思考,智慧可以從經驗中提煉,也能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
4.領導力
領導與下屬,有時並不是職位高低,而是分工不同。領導負責的是全局,是調度;下屬負責的是某個部分。兩者互為依靠,應該友好相處,沒有隔閡與芥蒂。但居於領導的位置,不能低聲下氣的哀求別人幫忙,而是要用自己的頭腦、膽識、人品得到他人的信服,即使暫時沒有信服,也要讓對方攝於威勢,按照你說的話去做。這就是“領導力”。
想要當領導,就要敢於讓他人去做事,並且保證他人按你的話做,能得到更多的成就。領導力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讓孩子抓住任何一個提高組織能力、管理能力的機會,不管是當班幹部還是組織學校活動,有機會一定要自告奮勇,哪怕會被同學們說“得瑟”,“拔尖”,也要勇敢地舉起自己的手毛遂自薦,讓老師注意自己的存在。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都有一個心理慣性,一個孩子組織一次活動、兩次活動,今後再有類似的事,他們想的第一個人選,總是這個孩子,這就是逐步積累而形成的“威信”。
從小培養孩子“人為我用”的意識
《西遊記》這個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每年寒暑假,電視台都會把《西遊記》電視劇重播一遍又一遍。相信你的孩子也對你說過無數次“孫悟空真厲害”、“豬八戒真好玩”、“沙僧很能幹”。其實在這個故事中,就透露了強大的管理觀念。
西行四人中,真正的領導者並不是孫悟空,而是唐僧。唐僧看上去什麼也不會做,既沒有通天的本領,還常常被妖怪捉走,讓孫悟空他們大費周章去解救。但是,西行的主角仍是唐僧,他靠著三個徒弟、一匹白龍馬的各盡其能,順利由東土大唐走到了西天,取得真經。他做的,除了堅定自己克服困難、百折不撓的信念,就是對徒弟們的“善加利用”。
孫悟空本領高強,是一員大將,但他太有個性,必要時需要“緊箍咒”警告;豬八戒風趣幽默,力氣大能幹活,但他有偷懶奸猾的小毛病,需要時時督促;沙僧吃苦耐勞,毫無怨言,但他沒什麼主見,需要給他指出方向……做一個領導者,就是需要讓手下的人發揮自己的本領,然後在關鍵時刻監督他們。還要時時把握事業的方向,不讓他們出現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