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太宗的政績觀與貞觀之治(1 / 1)

唐太宗的政績觀與貞觀之治

卷首論壇

作者:劉後濱

唐太宗在位的貞觀年間總共有二十三年,期間出現了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治理局麵,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曆史內涵很多,核心是天下大亂之後迎來的大治。唐太宗即位之前的幾年時間裏,隋末唐初的社會景象令人聞之悚然。隋末竭澤而漁的政策以及戰亂的衝擊,導致社會經濟崩潰、社會秩序混亂以及世道人心極度黑暗,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但是,在唐太宗即位五六年時間之後,局麵出現了根本的改觀。百姓建立起了對官府的高度信任,即使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賣兒鬻女,外出逃荒,也沒有因此怨恨官府,一旦年成好轉,就迅速重返家園,社會秩序井然。在唐朝人看來,這種局麵是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吳兢說,“惟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曠古而來,未有如此之盛者也。雖唐堯、虞舜、夏禹、殷湯、周之文武,漢之文景,皆所不逮也”(《貞觀政要》序)。

“貞觀之治”局麵的出現,有著複雜的曆史原因,唐太宗的政績觀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麵。唐太宗政績觀的主要內容包括:以民為本,治理國家要以百姓之心為心;關心民生,不去追求以犧牲百姓當前利益為前提的“帝王功業”。

以民為本是唐太宗君道觀和政績觀的核心內容。唐太宗即位之初就在與近侍大臣們的務虛會議上表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貞觀政要》卷一《君道》)貞觀二年,他再一次發揮:“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貞觀政要》卷八《務農》)他不僅是這樣說,在大部分時間裏也是這樣做的。貞觀五年,主管部門根據陰陽吉凶各種禁忌,選定二月的某一天給太子舉行象征成年的冠禮。太宗當即表示反對,理由是在即將春播的時候舉行重大活動,需要征調人馬,會妨礙農事,下令改到十月舉行。麵對大臣們提出的一套陰陽禁忌理論,唐太宗說:“吉凶在人,豈假陰陽拘忌?農時甚要,不可暫失。”(《貞觀政要》卷八《務農》)唐太宗關於祥瑞災異問題的談話中,也多次表示,隻有家給人足、百姓歡心才是帝王應該追求的治國目標,自然現象中的一些所謂祥瑞和災異,不應該影響到這個治國目標。他在貞觀二年說過:“夫家給人足而無瑞,不害為堯、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為桀、紂。”(《資治通鑒》卷一九三)貞觀六年又說:“夫為人君,當須至公理天下,以得萬姓之歡心。若堯、舜在上,百姓敬之如天地,愛之如父母,動作興事,人皆樂之,發號施令,人皆悅之,此是大祥瑞也。”(《貞觀政要》卷十《災祥》)

民生安寧是唐太宗施政的最高目標。唐太宗關心民生的談話、舉措,以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政策法令,史不絕書。盡管吃蝗蟲、縱死囚等事件都難免政治作秀之嫌,但唐太宗的作秀也多是為了樹立在關心民生方麵的聖君形象,而與隋煬帝那種“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帝王功業觀根本不同。民生安寧必須以社會風氣的根本改善和信任危機的克服為前提。隋末以來的那種混亂無序狀況是否能夠迅速扭轉?貞觀君臣們最初並沒有把握。經過幾次激烈討論,唐太宗樹立起了信心,在武德九年十一月與群臣討論維穩之策時,他明確提出反對高壓政策。唐太宗說:“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資治通鑒》卷一九一)貞觀之治的局麵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出現的。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