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當代學院派陶藝創作現狀(2 / 2)

首先,陶藝語言與平麵構成的結合。創作於2000年的《桌子》係列作品,是黃煥義此類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桌子》係列之二,傳統青花裝飾的位置、大小、形狀以平麵構成方式進行經營設計,把現代構成理念運用與傳統青花彩繪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同時運用光滑、細膩的青花透明釉與樸實、自然的瓷土產生對比。再如創作於2008年的《躺著的梅瓶》係列作品以傳統的釉色和裝飾與現代構成理念結合,作品具有鮮明的現代特征。該作品裏的元素都是傳統常用的如青花、梅瓶等,但作者利用現代構成理念對其進行主觀變形,為它賦予了新的理念。在梅瓶上大小不一的三角色塊是以散點式的構成方式進行布置,使青花裝飾與扭曲的橫躺狀梅瓶得以協調。

其次,陶藝語言與立體構成的結合。陶瓷自身屬於造型藝術,因此陶藝語言如何與陶瓷造型達到和諧,一直是陶藝從業者所考慮的問題。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中,有過許多優秀的此類型陶瓷作品,它們也給我國帶來了許多聲譽,但大部分作品是以東方審美情趣為指導,並不完全能滿足當前陶藝發展的需求。黃煥義在進行陶藝創作中把立體構成引入到陶藝當中,創作出一係列作品,得到業內專家及大眾的認可。如創作於1998年的《扭動的形》,以手工捏塑瓷泥的方式,把大的“山石”形態塑造出來,既表現出了“土”的可塑性,又表現出了“山石”的質感,在形體中留下的手工痕跡自然地融入到最終的作品中,讓讀者在欣賞作品時,感受到作者創作時的情感。

最後,陶藝語言與色彩構成的結合。景德鎮擁有色彩斑斕的色釉及各種各樣的畫料,它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何用同一種釉,利用不同的構成方式達到不同的色彩效果,這也是黃煥義所考慮的問題。豎立在陶瓷學院老校區下沉廣場的五個陶瓷雕塑《集聚》,製作時利用不同的手法所營造的肌理效果,在作品中將陶藝語言充分地體現出來。在色釉上采用漸變、過渡的色彩構成方式進行施釉,使整個作品色彩看起來既自然又有變化,使二者結合得十分完善。

第三,學院派陶藝更重視陶瓷的藝術性傳達

如果說上述兩點還主要體現在陶瓷的形式特征方麵,那麼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為代表的學院派陶藝更喜歡從純藝術的角度看待陶藝。藝術說到底是精神事件,一個藝術家的內在靈魂、精神世界能不能在他的藝術中很好地傳達出來是藝術創造的核心問題。尤其是在當前物欲橫流的社會裏,人和物都顯得那麼紛繁雜亂,很多陶藝家常常迷失自己,創作作品時常常受到太多外來因素的影響,作品不真實,缺少對事物的真實感受和真誠表達。然而也有一些景德鎮陶瓷學院的陶藝家們,在陶藝中追求精神世界的傳達,他們的作品讓我們眼前一亮。用純樸、自然的態度對待生活,陶藝其實首先不是陶藝的事,而是要真實地生活,藝術隻是生活的自然延續,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有感人的力量。細細品味姚永康《世紀娃》係列、《空》、《靜》等陶藝作品,讓你感動的不單單是陶藝的形式特征,更是那種對生活的真實感受,那種率真、活潑、自然、寧靜。這些作品形式上異於雕塑的一般概念,借鑒白描的勾勒和寫意雕塑的手法,以我們喜聞樂見的題材如娃娃與植物為載體,同時結合陶藝材料、工藝上的可塑性和偶然性因素,帶給陶藝語言的無窮魅力,表現出了具有鮮明東方審美情趣的陶藝作品。

以上所舉的陶藝家盡管均來自景德鎮陶瓷學院,但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這些陶藝家的陶藝創作也很能代表當代學院派陶藝的創作現狀。相對於民間從業者,學院派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陶藝創作除了具備上述共同特征外,注重陶藝作品的延續性和發展性也是他們的特點之一。細細品味學院派一些陶藝家各個時期的作品,可以很清晰看到該藝術家的發展脈絡,始終有一條內在的線索串聯著不同時期的作品。每個階段的作品在外表現風格上會有一些差異,而從內在的藝術價值來看,是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這也是他們所追求的東西。當然除了上述優點之外,當代學院派陶藝創作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創新當然是好事,但將創新絕對化,輕忽對傳統的繼承,也常常讓學院派陶藝看上去不怎麼紮實;再如重形式創造,重技法,輕精神傳達也是學院派陶藝創作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許多作品看上去很漂亮,卻經不起推敲,意蘊蒼白淺薄;還有,過於商業化,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陶瓷收藏熱的持續升溫,一些學院派陶藝家“利”字當頭,“藝”拋雲外,也格外讓人擔憂。

吳禮新: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美術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李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