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麟想到就做,隻見付麟下令大軍直接大張旗鼓的向漁陽城開進。
五萬大軍,旌旗招展浩浩蕩蕩的這麼一來,張金樹怎麼能不知道。
等張金樹聽到付麟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之後,他是搖頭歎息,上火難受,這邊為自己的未來擔心,另一邊又抱怨主公高開道不應該招惹付麟。
那秦王付麟自從北上以來,是滅劉武周,殺竇建德,活捉羅藝,擊敗李世民,戰無不勝,天下無敵,你一個小小的高開道怎麼就自不量力呢?
好在,付麟隻是兵臨城下並沒有進攻,這讓張金樹還略感欣慰,不過,秦王的大軍就在城外,這讓他夜不能寐,連跟小妾歡愉的心情都沒了。
就這樣,付麟兵臨城下之後,並沒有讓兵馬進攻,緊接著,第二天張金樹又收到了令他震驚的消息,斥候回報說秦王付麟的援兵趕到,又是整整五萬大軍。
第一天張金樹上火,第二天張金樹就是震驚了,不過,這還沒有結束。
等第二天付麟的大軍又再一次到來之後,他們依然沒有攻城,接著,第三天付麟的援兵又來了,這一回是四萬。
這前前後後,加一加減一減,付麟在城外的人馬,就高達十四萬之多,而他張金樹在漁陽城之中,僅有三萬守軍,這可如何是好。
為此,張金樹的屬下部將,說什麼的都有,有的主張死戰到底的,有的主張跟主公高開道求救的,還有的主張走為上,趕緊逃走的。
其實,張金樹找他們來,就是想看一看,有沒有高人,能夠指點自己的迷津,而他的心裏早有了決定。
當天晚上,張金樹趁著付麟兵馬圍城的空缺,就率領著一千親衛,北上逃走,去投奔突厥去了。
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沒有逃過付麟的眼睛,這就是付麟的計策,虛張聲勢。
付麟的兵馬不少,也都是精銳,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絕對沒有是十四萬之多。
而這個計策,是付麟想到了,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結束之後,董卓入京,李儒就給他出了一條計策。
當時,董卓因為兵力不足,就對帶兵進入洛陽,顯得猶猶豫豫,而李儒對時局和形勢的把握卻十分的準確,他深知,如果這一次董卓如果不帶兵進京的話,恐怕以後都沒有機會了。
為此,李儒給董卓出謀劃策,讓董卓白天的時候,讓兵馬大搖大擺的開進洛陽,等到夜深人靜之後,再悄悄地把兵馬帶出洛陽,第二天再開進來,給敵人一種假象,讓別人以為董卓的兵馬無窮無盡。
而這一次付麟攻打漁陽城,用的就是這一計策,其實,付麟一共就五萬人馬。
付麟他白天帶著人馬,大搖大擺的開到漁陽城外,安營紮寨,等到晚上,再悄悄地讓兵馬開走,第二天再讓兵馬大搖大擺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