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天才的傳說太多了,以至於人們在驚歎之餘對他們產生了種種神秘的猜想。其實,揭開蒙在天才臉上的麵紗,天才的真相就不再神秘。可以說,我們的每個孩子都具有成為天才的可能,千萬不要妄自貶抑自己的孩子。
什麼是“天才”?
天才就像是璀璨的明星,光彩熠熠,吸引著無數羨慕的眼光。
“能成為天才嗎?”不僅是現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在問,也是很多孩子自己的夢想。
那麼,什麼是天才?
有的詞典中把天才定義為“擁有卓絕的創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聰明智慧的人”,這原本也不錯,但現代一些研究者通常認為,所謂的天才是在某個或某些領域具有一定曆史時代所能達到的最高或較高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
看到這種解釋,天才神秘的外衣被剝去,按照這個標準,天才並不是遙不可及的。隻要找準了孩子擁有的天賦,教育引導得法,幾乎每個孩子都能達到這樣的標準。
下麵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也是在教育史上大名鼎鼎的故事,它十分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一個普通的孩子是如何成長為天才的。
19世紀初,德國瑪得不魯特市的卡爾·威特牧師認為當時流行的“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天賦而不是教育。教育家無論怎樣拚命施教,其作用也是有限的”這一理論是錯誤的,他堅信:“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是取決於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從生下來到五六歲這期間所有的教育。”
但是他的想法受到了大家的嘲笑:天才難道是教育出來的嗎?
後來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小威特,但是剛出生的小威特有些先天不足,被鄰居們認為是個傻子,就連他的妻子都說:“這樣的孩子教育他也不會有什麼出息,隻是白費力氣。”老威特也悲傷地說:“因為什麼樣的罪孽,上天給了我一個這樣的傻孩子呢?”
盡管如此,老威特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他開始按照自己的教育理論進行孩子的培育工作。
老威特在小威特剛剛能辨別事物時,就開始教他說話。一開始,他隻教兒子說非常簡單的話,但每天堅持練習,持之以恒。當小威特稍微能聽得懂說話時,老威特就天天給他講故事,讓他盡早地通過故事了解這個世界,同時豐富他的詞彙。
結果,小威特到五六歲就毫不費力地記住了3萬多個詞彙,是普通中學生所掌握的外語詞彙的10倍。隨後,他又開始教小威特認字和學外語,小威特不到6歲就可以用德語自由地閱讀了。
小威特6歲時,隻用了一年時間就學會了法語。學完法語後,隻用了6個月時間就學會了意大利語,用9個月學會了拉丁語,3個月學會了英語,6個月學會了希臘語。小威特到8歲就能閱讀以德國、法國、意大利、希臘、羅馬等各國文字所著的名著了。
同時,老威特還讓他學習動物學、植物學、地理等知識,但並不是那種填鴨式地給孩子灌輸知識,而是帶著兒子到處開闊眼界,聯係實際地教授知識。小威特5歲時就幾乎周遊了德國所有的大城市,還遊覽了一些名勝古跡。
老威特在教育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學習和遊戲之分,在遊玩、散步和吃飯的時間裏,都千方百計地注意擴大小威特的知識麵。小威特在輕鬆快樂中學習,7歲半時已經遐邇聞名。
後來,小威特9歲考入大學,13歲由於提出教學論文而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還未到任,又接受普魯士國王的賞金去意大利留學。在弗蘭茨逗留時,於無意中開始了對但丁的研究,以後成為世界但丁研究的權威。20歲回國,翌年開始在格拉斯哥大學講學,34歲轉到哈雷大學,在有口皆碑的崇高聲譽中,一直講學到83歲的高齡逝世。
一個被眾人認定為傻子的孩子,最終成了神童和天才,這就是正確教育的威力。
老威特把自己如何培養兒子成為天才的感悟都寫進了《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裏,他這樣寫道:“經過正確的教育,小卡爾使我第一次領悟到,兒童的發展潛力是多麼大……隻要不失時機地為兒童的潛能打開閘門,它就會如泉水般奔流而出,當孩子自然地懂得運用自己的潛能後,就能掌握自學能力並最終成為天才。”
天才的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
英國著名政治家丘吉爾在學生時代經常交白卷,由於成績太差,隻好放棄上大學,而改考陸軍軍官學校。就是這樣,他也重考了兩次,第三次才勉強過關。
盡管丘吉爾在英文和作文上成績突出,但希臘文和拉丁文卻常常不及格或剛及格,據說有一次他的拉丁文試卷上隻有一個單詞和一點墨水漬而已。
但是這個讓老師頭疼的學生後來竟曆任英國經濟部長、內政部長及國防部長,1940年擔任英國首相。他的文辭優美流暢,曾以《第二次世紀大戰回憶錄》贏得1953年諾貝爾獎。
邱吉爾後來回憶道:“老師們看我平日喜歡閱讀超越年齡而且艱深難懂的書籍,但成績卻一塌糊塗,他們很難斷定,我究竟是個天才,還是個智力不足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