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輕度肥胖:30≥BMI>26;中度肥胖:40≥BMI>30;重度肥胖:BMI>40。
脂肪百分率(F%)=(0.570/D-4.142)×100
D為體密度,成人D測算:
男性D=1.0913-0.00116·X
女性D=1.0897-0.00133·X
X=右肩胛角下皮皺厚度(mm)+右上臂肱三頭肌皮皺厚度(mm)
男性:30≤F%
1.3排除標準
①由於肌肉發達引起的體重增加;②有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者;③繼發性肥胖患者及同時服用各種減肥藥的單純性肥胖患者;④孕婦、產後或人流術後月經未恢複正常的婦女及哺乳期婦女;⑤未按規定治療,不能堅持治療者。
2 方法
2.1分組
將所選取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使用電針配合中藥進行治療;對照組50例,單純使用中藥治療。經統計學檢驗,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麵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2治療方法
2.2.1對照組:自擬減肥消脂方:荷葉30g,蒼術20g,白術15g,牛膝10g,薏苡仁30g,黃芪30g,木瓜30g,茯苓15g,澤瀉12g,山楂30g,決明子20g,虎杖15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1個月為1個療程,月經期間停止治療,共治療3個療程。
2.2.2治療組:上述中藥治療的同時予電針治療。取穴:天樞、大橫、中脘、下脘、外陵、腹結、帶脈、豐隆、上巨虛、陰陵泉。如有局部脂肪堆積過多的情況,肥胖局部多取穴。選取穴位後,局部常規無菌操作,針刺得氣後選取4對穴,接G6805-Ⅰ型電針治療儀,疏密波,強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宜,隔日1次,每次30min,1個月為1個療程,月經期間停止治療,共治療3個療程。
2.3飲食及生活習慣調整
治療前3日不吃主食,其後正常飲食。忌肥甘厚膩及煎炸之品,少吃零食,不暴飲暴食,不吃夜宵。多食高蛋白和粗纖維食物、多吃水果與蔬菜。忌過度睡眠。
2.4療效評定標準[1]
臨床痊愈:臨床症狀消失或基本消失,體重下降>80%,F%男性接近26,女性接近30,體重指數接近26~27;顯效:臨床症狀大部分消失或基本消失,體重下降30%~70%,F%下降≥5,體重指數下降≥4;有效:臨床症狀明顯減輕,體重下降25%~30%,5>F%下降≥3,4>體重指數下降≥2;無效:臨床症狀無明顯改善,體重下降未達到25%,F%下降未達到3,體重指數下降未達到2。
注:體重下降:以療程結束時體重下降數值占實際體重與標準體重之差的百分值為準。
3 結果
兩組患者根據療效評估標準進行統計,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 討論
中醫學認為,肥胖症的原因是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濕熱漸積,脾失健運,精微不布,脂膏內瘀,氣血雍塞。單純性肥胖症的發病機製歸根到底與脾胃功能失常有關,調整脾胃,恢複其運化功能是治療的關鍵[2]。因此,治療當以調理脾胃為根本,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腧穴為主。腹部為諸陰經之會,為氣血運行的必經之路,更是體內痰濕易於聚集形成肥胖之處[3],腹部穴位多取。中脘、下脘調理脾胃功能,升清降濁;天樞、大橫、外陵、腹結、上巨虛疏調大腸,理氣通腑;豐隆、帶脈、陰陵泉健脾利濕化痰,能分清泌濁。諸穴共奏健脾和胃,祛濕化痰之功,而達減肥之效。選擇疏密波電針刺激穴位可以加強針感,使穴位得到持續刺激,促進脂肪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