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傳統中藥炮製文化與哲學的思考(1 / 3)

對傳統中藥炮製文化與哲學的思考

學術探討

作者:楊明,張定堃,鍾淩雲,王芳

[摘要] 該文從文化理念、哲學思想的角度,探討了傳統中藥炮製的文化起源、思維模式、道法術,追溯了中藥炮製的形成與演繹、凝練與提升及其核心價值等文化曆史,總結了中藥炮製以整體、客觀、動態、平衡、適度等哲學思想為指導的基本原則,以期弘揚中藥炮製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哲學智慧,促進傳統炮製的繼承與發展,保障中醫臨床治療價值的最大化。

[關鍵詞] 中藥炮製;中醫臨床;文化;哲學

中藥炮製是遵循中醫藥基礎理論,依據臨床辨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性質,選擇適當的工藝,將原生藥材加工為能直接用於臨床配方飲片的一項傳統製藥技術。傳統炮製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樸素哲學土壤中孕育而生的,隨著醫學實踐的發展和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深化,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和哲學思想,中藥炮製精深的內涵和科學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對傳統炮製的文化起源、哲學思維模式、道法術進行了回溯性思考,以期弘揚中藥炮製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哲學智慧,促進傳統炮製的繼承、發展、交流。

1 中藥炮製的文化起源

文化是人類長期實踐和社會曆史的積澱,是傳統習俗與生活方式的結晶,是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的完整體現,傳統中藥炮製具備了文化屬性,發揮著整合、導向、規範、傳播功能。為了滿足治療的需要,古代醫家將食物加工方法引入到藥物加工過程中,經臨床實踐檢驗有效、合理、易行後,中藥炮製被普遍接受,民間的大師將散在於群體的經驗與智慧加以歸納、總結,形成了炮製的技術、方法、原理。原生藥材須炮製入藥成為中醫臨床用藥共同遵守的規範,並通過著書立說、師徒相授等形式將經驗向後代傳播。

1.1 形成與演繹 從茹毛飲血到鑽木取火,人類提高了征服自然的能力,擴大了獲得生活資料的方式,生存質量發生了質的改變。古代先民利用火來加工食物,炮生為熟,以化腥臊,令無腹疾,降低了因誤食有害動、植物而發生的嘔吐、泄瀉、昏迷、死亡等不良反應。炮製最早稱為“炮炙”。“炮”和“炙”都是烹飪術語,本為我國先民對於肉類食物的製作方法。“炮”,在《說文解字》中訓釋為“毛炙肉也”、“以微火溫肉”,具有將肉類包起來用火烹製的意思。“炙”,指燒烤的肉,如《詩經》曰:“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具有將肉烤製的意思。古人將二者並稱用以概括藥物加工,可見其與烹製食物密不可分。

隨著食物烹飪和藥物加工經驗的積累,利用水、火元素的表現形式不斷演變,從簡單初級的挑選、剝離、清洗、切削開始,演進到炒、蒸、煮、煆、發酵等複雜、高級的方法,初步形成了炮製方法的火製、水製、水火共製等係列的工藝技術;又隨著酒在食物、藥物中的應用,以及蜂蜜、醋、鹽等生活元素引入到炮製中,產生了輔料製法;人們對炮製的認識從簡單的潔淨藥材,發展到用火炮生為熟,向降低毒性、增強療效的方麵轉變與提高。而農耕文化、飲食文化、火文化、水文化的繁衍,逐步形成了中藥炮製的雛形。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火的利用具有深刻的偉大意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對於中醫藥而言,從直接以天然產物入藥,到炮製為飲片使用,無疑也是從經驗醫學提升為理論醫學的重要標誌。

1.2 凝練與提升 從《黃帝內經》和近年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可知,先秦時期,已有灶末灰、灶黃土、鍛鐵灰、苦酒、溫酒、酢漿、豉汁等較複雜的炮製品廣泛使用,並開始確立了早期炮製的主要目的與原則,《神農本草經》提出:“若有毒宜製,可用相畏相殺者”。而醫藥一體的模式使炮製方法與臨床療效的相關性能迅速得到總結、歸納;同時,新的炮製方法又能快捷、方便地應用於醫療實踐[1-3]。

南北朝時期,雷敩編著《雷公炮炙論》,對散在於醫書、本草上的炮製方法進行了歸納,對近300味藥物的炮製工藝方法進行了規範[4],形成了較為係統的炮製通則,成為中藥炮製最初的行業標準。

北宋時期,國家頒布《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強調“凡有修合,依法炮製”,從法律層麵對炮製進行規範,成為中藥炮製最初的國家標準。

金元時期,醫家借鑒了當時比較成熟的哲學概念與理論對藥物炮製的原理進行了探討,在具體方法上主要采取了援物比類、反證等手段,推動了炮製工藝從加熱炮製向配伍炮製演變,炮製目的也從最初的潔淨藥材、降低毒性向增加藥物療效、擴大臨床適應症方向轉化。此後,伴隨著《本草蒙筌》(明·陳嘉謨)、《炮炙大法》(明·繆希雍)、《修事指南》(清·張仲岩)等專著的誕生,炮製方法進一步規範化、實用化,炮製理論得到了係統的概括與總結,形成了今天中藥炮製的主體思想。

在當代,《中國藥典》不僅在各藥材下列“炮製”專項,還單列了多味飲片品種,並製定了“中藥炮製通則”,各地區也製定了炮製規範,相繼出版了炮製專著,如《中藥炮製經驗集成》、《曆代中藥炮製法彙典》等。

1.3 核心價值 在文化的形成過程中,其核心價值都植根於廣大群體對共有行為習慣和行為準則的認同與實踐,醫藥一體的中醫藥文化的形成也不例外。“養生”、“濟世”既是曆代醫藥家奉行的執業宗旨,也是民眾的客觀需求,更是民族繁衍生息的保障。

凡藥之所用,皆以氣、味為主,藥有主次,又有緩急,精妙之處在於古人有一係列的“氣味調和,和實生物”方法[4]。為確保方藥之完整、有效、無害,通過炮製對藥物平調寒熱、解毒糾偏、調暢補瀉、引藥達病所和改善口味,實現對藥物固有性能的調控,發揮最優的治療作用。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炮製失其體性……,雖有療疾之名,永無必愈之效,是以醫者,必須殷切注意”,明代陳功實雲:“凡藥必遵雷公炮炙入藥乃效,如未製,生藥入煎,不為治病,反而有害”。清代《修事指南》中指出:“炮製不明,藥性不確,而湯方無準,病症不驗也”[5-6]。這些經典的論述都闡明了炮製的核心價值,百年老店北京同仁堂的經營理念“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就是很好的體現。

2 中藥炮製的哲學思維

特定的生產方式造就了特定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形態,進而形成了特定的思維模式。在農耕文化的熏陶下,古人注重整體聯係,講求係統原則,長於非邏輯思維與概括能力,強調試探與反證等獨特的認知世界的思維方法,形成了樸素的哲學思想並指導中藥炮製的實踐[7]。如“水能克火”是人們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現象,而在“五行”學說中,黑色是水的屬性,紅色是火的屬性。因此,從藥物製炭後有利於止血的醫療實踐中,總結了“紅見黑則止”、“諸灰燒黑藥皆能止血”的炮製理論。這些思維方法對中藥炮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1 宏觀整體 宏觀整體是中醫和炮製理論的最基本的哲學思想,是指在處理疾病和觀察分析療效時注重疾病本身及與環境的統一性、聯係性。中醫學將人體看成一個複雜的黑箱,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觀察收集人體宏觀物理信息,司外揣內,將其抽象為以宏觀外在症狀體征為主的“證”,由此推測人體內部的變化,並通過藥物的幹預,來觀察症狀群是否由病理狀態向生理狀態轉化,反向確定藥物的治療效應,逐步總結出中藥的藥性與功效。炮製的作用也是通過對某些藥物的炮製因素的變化,來觀察疾病證候的變化情況,在不解開黑箱的前提下,通過宏觀整體的觀察與分析,逐步總結出了炮製與臨床療效的相關性,形成了特有的臨床炮製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