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園區的發布標誌著敏捷網絡的正式亮相,敏捷帶來五大創新:業務隨行、質量感知、有線無線深度融合、全網安全協防、SDN。“業務隨行”讓網絡策略的編排、下發和修改可以通過簡單幾個點擊來實現,傳統網絡需要數月的策略部署,敏捷網絡縮短到幾個小時完成;“質量感知”解決了過去IP網絡質量難以掌控的難題,iPCA技術可以精準地定位網絡問題,而且不增加網絡開銷;“有線無線深度融合”重點體現在“深度”二字,網絡虛擬化讓管理效率成倍提升,融合也更加徹底;“全網安全協防”通過對網絡所有節點的數據、事件、日誌等進行彙總,進行大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呈現,將單點防護能力上升到全網協防;“SDN”主要體現為全可編程,ENP芯片同時支持控製麵和轉發麵可編程,滿足SDN平滑演進。
在雲計算廣泛普及的情況下,數據中心的虛擬化進程在加快,物理和虛擬網絡之間的協同影響到數據中心網絡效率,與此同時,移動化、物聯網的發展給企業分支建設帶來新的機遇。因此,華為在HNC2014帶來了敏捷數據中心雲聯接解決方案和敏捷分支解決方案。
敏捷數據中心雲聯接解決方案針對數據中心的效率、管理和感知問題,利用ICT的雲端融合管理,大幅度提升雲計算的部署和管理效率,讓物理網絡和計算存儲資源一樣,成為雲的一部分,網絡和計算相互協同、相互可視,讓雲計算變得簡單。
敏捷分支解決方案,將移動分支和物聯分支納入架構,顛覆建設分支的模式,配置自動化實現零本地維護。通過敏捷控製器的集中控製和敏捷網關的虛擬架構,讓隨時隨地的人聯和無所不在的物聯成為可能。總結起來,敏捷分支帶來三個改變:部署敏捷、業務敏捷、運維敏捷。
敏捷網絡的核心——敏捷控製器,構建了全網智能策略係統,將網絡從以設備和技術、連通為中心,變為以業務、用戶和體驗為中心,實現上層業務對到物理網絡定義、控製和管理的全自動化,無論在分支、園區、數據中心還是廣域互聯,敏捷控製器都是敏捷網絡的業務與控製中心。敏捷控製器解決了過去在物理網絡和虛擬網絡之間相互不能感知的問題,通過敏捷控製器可以知道物理網絡和虛擬網絡的拓撲情況,相互可以共同管理,從而實現資源上的優化。
據劉少偉介紹,敏捷分支架構的三個部件,除了敏捷控製器外,還有軟件倉庫和敏捷網關。敏捷網關針對不同的分支,相當於一個ICT融合環境,和敏捷控製器配合完成建網、業務部署和維護。
華為敏捷網絡不僅包含SDN,並且可以解決SDN無法解決的問題——敏捷網絡同SDN的關係表現在集中式控製,網絡能力開放和網絡虛擬化等多個方麵,而華為對SDN有自己獨特的認知,提出包括全可編程,質量感知,以及平滑演進等華為SDN增強架構的概念。
“SDN不關心質量的感知,它是對整個架構的改變。SDN還是把整個網絡作為資源向上開放的過程。”劉少偉強調說。
從本質上看,華為敏捷網絡的基礎架構由網絡設備層和網絡控製器組成。網絡設備層目前包含四類設備:第一類是傳統網絡設備,第二類是數據中心運行在服務器當中的虛擬化設備,第三類是敏捷交換機,第四類是敏捷分支。但劉少偉同時指出,目前網絡設備的形態在發生改變,係統更加融合、開放,可以運行各種軟件,甚至整個ICT融入進去。
華為的網絡控製器通過虛擬化技術實現,而且開放API接口,意在與合作夥伴甚至客戶一起創作敏捷的產業鏈。劉少偉說:“華為會做應用,比如說策略控製器。策略是網絡的一部分,這部分華為做的放在上麵,變成整個園區完整的控製器。這個控製器本身開放,還可以加其他應用進來。我們後麵會沿著這個架構會繼續往前走。”
敏捷“代表團”
——敏捷交換機、敏捷Wifi、物聯網、安全、敏捷交通、智能電網
相信很多人還記得去年敏捷交換機發布時的盛況,作為敏捷網絡的首個代表產品,敏捷交換機以全可編程架構,支持SDN的平滑演進,內置隨板AC無線局域網接入控製器,內置統一用戶管理,支持iPCA網絡包守恒算法等特性贏得了業界的關注。然而,在近一年的時間裏,外界對敏捷交換機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麵上,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HNC2014大會期間,華為企業業務BG交換機產品總監宋端智有針對性地對敏捷交換機的一些特點進行了深入解讀。
iPCA網絡質量感知是華為首創的技術,通過在正常流量中寫入標識數據,利用網絡自身流量去監控網絡存在的問題。宋端智解釋說:“具體就是在正常的流量裏麵打上一些標識,到了每一站都進行相應的統計,而不是額外添加一個數據流去監控整個現網的情況。”根據網絡本身的流量去檢測網絡存在的問題,而不是額外添加一個檢測的動作,這是華為iPCA技術與其他檢測技術最大的區別,其優點是實時感知網絡質量,且不會增加網絡開銷,保證網絡性能。
敏捷意味著網絡更靈活,客戶更快捷。iPCA技術能讓客戶很容易知道現網任何地方可能存在的問題,並且快速定位,這是敏捷網絡整個的核心技術的關鍵。
敏捷交換機支持SDN的平滑演進,策略的集中管控,靈活快速調整是其另一大特色。在實際應用中,策略同步的速度與網絡的規模有一定關係,依賴服務器性能以及網絡設備之間的帶寬。總之,“讓運維變得簡單”即是“讓網絡變得敏捷”,不論是部署、配置還是運維都將智能化、自動化、簡單化、人性化。讓網絡運維像今天的電網一樣簡單是宋端智內心對敏捷網絡的期望。
日前,華為剛剛聯合Ixia完成了對敏捷交換機S12700的10G接口的整機FullMeshRFC2544性能測試。測試結果顯示,S12700整機線速轉發無丟包及最高可達576*10GE的全線速轉發能力,是目前國內吞吐量最大及性能最高的園區交換機。除了高端的S12700,華為敏捷交換機還包括S9700、S7700,甚至更低端的S5700。S9700、S7700可以通過新增的ENP板卡升級為敏捷交換機。宋端智表示,今後的一段時間,敏捷交換機將致力於兩個方麵的工作,一方麵是繼續豐富敏捷交換機的係列款型,另一方麵是依托華為在芯片方麵的投入,進一步提升敏捷交換機的能力,把性價比做得更好。
敏捷WiFi
長期以來,無線局域網(WLAN)的應用難題主要集中在兩個“高”上:一是高密覆蓋,隨著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高密度場景已經非常普遍;二是高速移動,基於802.11ac標準的WLAN在移動性和“漫遊”上無法與目前的3G/4G電信網絡相提並論,而需求方交通工具上基於IP的數據業務越來越多,所需的帶寬越來越大,交通運行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華為敏捷WiFi是HNC2014上的一大亮點,不僅帶來全新的802.11ac產品,還推出了高密覆蓋和高速移動解決方案,包括:室外AP8130DN、室外AP8030DN、軌交AP9130DN、NPE AT815SN和室內AP 7030DE,最高密度8萬人的密集覆蓋,最高速度120KM/H 的WiFi解決方案,此外還有業界最長距離10公裏WiFi覆蓋方案。
據華為企業網絡產品線 WLAN產品總監付潔介紹,針對高密覆蓋,業界還無法實現根本上的突破,目前所能做得是不斷地優化。華為高密WiFi的成功之道在於,通過專業的網規工具,保證全場覆蓋無死角;通過高密覆蓋技術(虛擬管道技術,終端公平時間調度,多用戶衝突控製),提升用戶性能,降低網絡衝突;無線定位技術可實現基於定位的精準營銷。華為高密WiFi方案已在全球多個體育場館得到應用,承載球迷上網和視頻業務:在上海F1賽車館,蘇格蘭格拉斯哥流浪者體育場,英國雷丁體育場,荷蘭阿賈克斯體育場,以及德國多特蒙德體育場,提供最高覆蓋8萬名球迷的WiFi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