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我們的教學
電化教育
作者:鄭蕊
摘 要 曆史上每一次新技術的產生都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使用,有的在生產中使用,是為了提高生產力水平,有的在醫療中使用是為了提高我們的醫療水平,如果把新技術運用到教育當中去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提高教育水平,優化教育資源。
關鍵詞 多媒體 教育教學 多媒體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當今世界全球經濟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無疑對現代教育事業提出了開放性和現代化的要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的普及率越來越高,計算機也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工具之一。多媒體技術也逐漸運用到教育當中去了。
那麼什麼是多媒體技術呢?多媒體技術是計算機技術的核心技術之一,它產生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並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它是指信息載體,可以是文字、圖形、圖像、聲音等的集成,它集計算機技術、聲像技術和通訊技術於一體。
運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能夠采取主動學習,實現創造性學習的目標,使教學信息雙向化,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通過實驗研究表明:人類從外界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由於多媒體彙集了文字、圖形、動畫、視頻、聲音、特殊效果等,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不但可以得到視覺的刺激,同時還可以得到聽覺的刺激,另外還可以動手進行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這樣一來學生受到的刺激越大,所獲取的信息就越多,學習到的知識就越多。他還作了另一個實驗,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10%,自己聽到內容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利用多媒體技術編製的係列各學科教學多媒體教材,能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師教學組織與實施有很大的幫助,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難點、疑點,不但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而且還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更多的是采用多媒體課件和多媒體教室來進行教學工作的,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提高了我們的課堂效率,比如:《石鍾山記》一文,石鍾山“山行如鍾”的形象學生很難想象,教師可利用3dmax編製一個石鍾山的三維動畫立體圖形的演示軟件,學生可以利用自由操作鼠標,輕而易舉地從俯視、平視、仰視等不同角度,從山外到山洞中,隨處遊覽,從立體的空間位置感受石鍾山“山形如鍾”的特殊地形地貌。甚至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根據課文內容安排蘇軾的遊覽位置,用Flash製作遊覽的線路圖,給學生一個自由創造的空間,使其創新意識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提升。借助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的開發平台,教師由課堂的主宰者、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學生自主活動的指導者和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習更加輕鬆有效,他們甚至還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大膽的、新穎獨特的想象和思維,促進創新意識的培養。隻有當良好的創新意識形成以後,才能夠對問題保持一種持續的創新的敏感,以獨特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問題。不僅在語文教學上在其他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都可以利用課件進行教學,比如在生物課上,《神經調節》中的“興奮的傳導”這個難點,傳統教學手段教師難於講清,學生難於理解,而用計算機技術模擬出興奮在“神經元內”“神經元間”的電位變化和突觸內遞質的釋放過程,以及電位傳導和化學刺激的轉化,學生很容易在頭腦中形成:刺激—→膜電位變化—→突觸遞質—→膜電位變化這條一體化興奮傳導路線,從而理解興奮的傳導機製達到教學目的。《基因的分離定律》中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本節的難點所在,如果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減數分裂的過程:減數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第一次減數分裂同源染色分開,這時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獨立分配到兩個配子中遺傳給後代。學生會通過對減數分裂過程的理解很容易的接受分離定律的實質,突破了本課的難點。在課堂上有效的利用多媒體技術,前串後連,突破時空局限,使學過的知識瞬時再現,大大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