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廣泛交流
師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領域是非常強調交流與合作的,信息技術課程中也應該滲透這樣的學習模式,教師每一節課的新授時間應該控製在10分鍾左右,而學生自由探討、交流與操作至少需要20分鍾的時間,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自己獨特的想法與解決問題的方案,培養學生相互交流的習慣,我們要努力創設一種充滿了研究氛圍的民主的課堂。相互交流是一種能力,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學會傾聽同伴的意見,同時學會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是對學生創新性人格的一種培養。
(3)充分展示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自於哪裏?來自於學習的成就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時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驗,充分展示學生的作品,給予充分的鼓勵,即使是一個很簡陋的作品,隻要有獨特之處就應該予以肯定,賞識學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學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過程與最終成果,對於被展示者來說,是一種鼓勵,對於其他同學來說,是樹立一個目標,是一種鞭策。每一節課都應該安排一個固定的環節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並讓學生對這個環節產生期待,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
(4)自由作業
其他學科的作業常常有一題多解,計算機作業也是一樣,為了達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決某一問題,也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讓學生用計算機自製一張課程表,並要求學生對表格進行裝飾與美化,不限製工具與格式,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上交一份與眾不同的答卷。這樣的作業對於每個層次的學生來說都是可以完成的,每個學生都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5)為與不為
信息技術課程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意思就是說在進行普及性的教學之外,應該選擇一個重點,確立一個主攻方向,創出特色,而不應該求“大而全”。有的學校以網頁製作為特色,有的學校以Flash動畫製作為特色,有的把重點放在電腦繪畫上,集中精力尋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規模,有規模方能有氛圍,有氛圍方能成氣候。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與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導演”們各有各的手法,各有各的風格,方能百花齊放,好戲連台。
參考文獻
[1] 樊莉麗,董先明.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0(05).
[2] 應國良,馬立新.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