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體擔憂歐洲危機升溫(1 / 2)

美國總統未去巴黎遭批判 《查理周刊》宣稱照常畫先知

頭版

作者:姚蒙 紀雙城 青木 陶短房 王渠 劉洋 柳玉鵬 陳一

“當40多個國家政要與法國人一起走在巴黎街頭,展示團結一致對抗恐怖主義的決心時,奧巴馬去哪兒了?”對美國總統、副總統、議長、國務卿、國防部長等眾多政要無一出席巴黎反恐“團結大遊行”,11日的美國媒體一片口誅筆伐。這次的“法國9·11”讓一向被視為西方反恐盟主的美國人有些糾結:在法國媒體一片“我是查理”的哀悼中,《紐約時報》“不合時宜”地直言“我不是查理”。美國傳媒大亨默多克在社交媒體上指責穆斯林應為這次恐怖襲擊負責的言論更是引起激烈爭議。在歐洲各國政要高呼要團結一致共同反恐的背後,也隱藏著令人不安的裂痕。12日,“反對歐洲伊斯蘭化”的Pegida遊行和反Pegida的遊行同時在德國及歐洲多地街頭對抗。這讓許多分析人士感慨,“排外主義和極端主義同樣可怕”。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12日稱,為“言論自由”呐喊意味著西方社會下一個《查理周刊》還會繼續保持諷刺伊斯蘭教的姿態,這仍是關閉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大門,無助於防止悲劇的重演。

奧巴馬去哪兒了?

“奧巴馬為什麼沒有出現在巴黎?”這一問題成為美國媒體12日共同的問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該機構就此向白宮與美國國務院要求解釋,但都沒有得到回複。美國《政客》雜誌稱,不但奧巴馬沒有去巴黎,副總統、議長,連國務卿克裏或國防部長都沒去。唯一在巴黎的美國政府閣僚級人物、司法部長霍爾德是去參加反恐會議,但他也沒有出現在巴黎“團結反恐大遊行”的隊伍中。真正出席遊行的美國最高官員隻是美國駐法國大使哈特雷。

“作為美法團結的信號,別忘了總統已經發表過好幾次講話,他給奧朗德打了電話,還到法國駐美使館進行了吊唁”,奧巴馬政府一位匿名官員在被CNN質問時辯解說,美國政府已經竭盡所能幫助法國。另一名要求不能透露姓名的白宮官員則稱,“動用保護總統和副總統的安保力量到巴黎去不值當,這事本質上不關我們的事”。

“這絕對是恥辱!”美國政治評論員昂加爾11日在《福布斯》網站刊文稱,奧巴馬缺席巴黎大遊行完全令人費解,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有人擔心奧巴馬的安全,但當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這個比奧巴馬更顯眼的恐怖襲擊目標人物都願意走在遊行隊伍中,奧巴馬怎麼就不能去呢?昂加爾說,缺席巴黎大遊行很有可能成為奧巴馬經曆的最麻煩、對他傷害最大的公關災難。他說,“看看《查理周刊》的漫畫家們做了什麼,真讓人覺得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奧巴馬是真正的諷刺。”

對奧巴馬這一“錯誤”,眾議院前議長、共和黨人金裏奇在推特上嘲諷稱:“奧巴馬拒絕參加,是因為懦弱仍在繼續。”英國《每日郵報》援引美國政治評論員斯圖爾特的話稱,奧巴馬錯過了展現領導力的機會,本來美國可以以此繼續領導世界致力於打擊恐怖主義。

也許是為了挽回麵子,白宮11日突然發表聲明稱,將於2月18日在華盛頓舉辦“打擊暴力極端主義峰會”,目的是“積聚國內和國際努力,防止暴力極端主義及其支持者激進化以及招募、鼓勵美國內外的個人或團體實施暴力行動”。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稱,IS發布最新網絡視頻,呼籲在西方國家的追隨者發動新的攻擊,並把美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作為頭號襲擊目標。盡管有情報機構稱該視頻是用IS舊視頻資料合成,但紐約等多地警方仍要求人們保持警惕。美聯社引述美國駐法大使的話稱,舉辦反恐峰會是一個好主意,因為“法國作為西方民主國家遭受的襲擊,襲擊同樣可能會在美國發生。”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安全與軍控研究所所長李偉12日對《環球時報》表示,美國領導人雖然缺席遊行,但它是一定要牢牢把控反恐主導權並且繼續做西方和世界的老大的。美國此時表示要舉行國際反恐高峰會議,目的是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歐洲的反恐,要按照美國的反恐戰略思路進行,而不是讓歐洲單幹,奧巴馬要在此次峰會上統一盟國在反恐問題上的看法。這也是美國在反恐問題上的一貫做法。

團結背後隱藏的裂痕

除了奧巴馬不參加巴黎“團結大遊行”外,一些美國的聲音也引起歐洲激烈的爭論。美國新聞集團創始人默多克10日在推特上宣稱:“或許多數穆斯林是和平的,但在他們認清並摧毀不斷壯大的聖戰分子毒瘤之前,他們必須為此負責”。這一表態立即引起西方網民激烈的爭論。一些穆斯林網民憤怒地質問,默多克的言論將所有穆斯林與極端分子混為一談,是對其信仰的侮辱。也有信仰基督教的網民稱,依照這個邏輯,所有基督徒都必須為過去基督教恐怖主義分子犯下的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