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力學過程分析
方案一的最大主應力集中位置為地板、頂板與充填體交界處的局部位置,最大主應力為0.168 MPa,最小主應力的集中位置為地板與充填體底牆交界處的局部位置,最小主應力為-0.851 MPa,最大水平位移為0.173 mm;方案二的最大主應力集中位置為地板、頂板與充填體交界處的局部位置,最大主應力為0.205 MPa,最小主應力的集中位置為圍岩與充填體底端交界處的局部位置,最小主應力為-1.120 MPa,最大水平位移為1.135 mm;方案三的最大主應力集中位置為充填體的中下部和中上部兩端對稱位置,最大主應力為0.235 MPa,最小主應力的集中位置為圍岩與充填體底端交界處的大部分位置,最小主應力為-1.621 MPa,最大水平位移為1.341 mm;方案四的最大主應力集中位置為充填體的中下部和中上部兩端對稱位置,最大主應力為0.124 Mpa,最小主應力的集中位置為圍岩與充填體底端交界處的局部位置,最小主應力為-1.143 Mpa,最大水平位移為1.283 mm。
4 結束語
充填體在既定配比下進行開采副井礦柱時,根據方案的製定使得采場整體都呈現出均勻狀態,不僅為工作人員提供了有力的生命安全保障,還為采礦的安全性以及穩定性提供了有效的保證。
參考文獻
[1]王國富,張超凡,張法全,葉金才.分段采礦法采場穩定性分析水[J].金屬礦山,2011(9):65-67.
[2]李克順,昊姍,宋衛東.影響采空區穩定性的因素敏感性分析[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0(5):16-20
[3]王棟.分段采礦法采場穩定性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5):100-101.
[4]劉愛華,蘇龍,高潔.基於層次分析的采場穩定性二級模糊綜合評判[J].東北大學學報,2011(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