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父母對長輩的尊重和關愛一定要發自內心,不能知道孩子會模仿,就假裝做樣子。這種假裝同樣會被孩子完完全全學會。
一位父親,自從明白了要以身作則教孩子孝順,就在一天早晨,臨出門時,當著兒子麵給自己的父親鞠了一躬,說:“爸爸,我們出門了。”他和兒子出去後,兒子就問:“爸爸,您剛才給爺爺鞠一躬,是做給我看的吧。”父親啞口無言。因為平日裏父親對爺爺沒有特別恭敬,父親此時的鞠躬,讓兒子感到真的是在“表演”。
所以,父母要用真誠心去孝順自己的長輩、尊敬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才是把真實的孝敬傳達給孩子。
培養建議二:對自己的父母和顏悅色
一個人對父母最大的孝敬就是讓父母放心、開心。當父母一提起自己的兒女,就覺得很心安、很滿足、很高興時,這個兒女肯定做到了孝敬。而為人兒女最基本的,應該做到對父母和顏悅色,切忌說話大呼小叫,更不應對父母發脾氣、使性子。即使兒女有再高的學曆和收入,如果常常讓父母不開心、讓父母難堪,那也談不上孝敬。
周朝時候,有個人叫老萊子,非常孝順。他經常為父母準備比較柔軟和甘甜的食物。老萊子雖然已經年近70歲,但從來不在父母麵前說自己老了,為得是讓父母安心。最難能可貴的是,老萊子常常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故意裝成小孩子的樣子,在父母麵前又唱又跳,每次父母都會樂得前仰後合。有時候,他還挑著兩桶水走到父母麵前,然後故意跌倒,衣服被水浸濕了,他就裝作小孩兒哇哇啼哭起來。父母看到他這副滑稽的樣子,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這個老萊子的故事,應該對我們今天做兒女的有所啟發。老萊子是想盡辦法讓自己的父母高興,不惜把自己弄得邋遢或滑稽,隻為父母能夠高興。當然,我們也不需要像老萊子這樣,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條件和情況,盡量讓父母開心,給父母一個輕鬆愉悅的生活。隻要我們這樣做了,我們的孩子很難不繼承孝敬的優良傳統,這對於孩子自身的未來、他的家庭和後代都有長足的好處。
培養建議三:多用孝子的故事滋養孩子
父母以身作則對孩子孝心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平日父母還可以用一些古今中外孝子的故事滋養孩子,孩子常常受這些事跡的熏陶,就很容易把孝敬落實在生活中。比如當今社會,雖然叛逆孩子比比皆是,但是也有特別懂事孝順的孩子。
黃來女,出生於廣西一個貧困家庭,4歲就與父親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清苦。2003年高考,黃來女以763分的優異成績被武漢大學錄取。在大學期間,她僅憑每月120元的特困補助,加上勤工儉學和兩份家教,來維持學業、供養父親。
2005年1月,黃來女的父親突發腦溢血,之後又患腦梗阻,右肢一度癱瘓。2006年初,父親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此時,她勇敢地挑起了照顧父親重擔並決心完成學業。她每天早上6:00起床,給父親洗臉刷牙、打針吃藥。吃完飯後,她步行半個小時去學校上課,中午和下午上完課後,就急急忙忙趕回家,給父親做飯、熬藥、打胰島素。晚飯後,她又要坐1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去給別人做家教。回來之後,基本都已經深夜了,她安頓好父親睡下,才打開書本開始學習。
在黃來女的細心照顧下,父親的病漸漸好轉,後來已經能說話、下床走路,可謂創造了醫學奇跡。2007年,黃來女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
像黃來女這樣孝順的孩子,在當今社會也不是少數。父母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他們的故事,孩子的善良和對父母的孝心,會在這種耳濡目染中漸漸被激發出來。一個故事就像一個種子,總會有一些種子在孩子的生命曆程中開花結果。
培養建議四:培養孩子為家庭分擔的能力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孝敬心上,一定要幫助孩子去落實。即使自己對老人很孝順,也常常告訴孩子做人要孝順,但也要經常讓孩子去實踐、落實孝敬。否則,孩子不實踐孝敬的行為,“孝敬”對他永遠是一個概念,是紙上談兵。隻有讓孩子落實,“孝敬”才會成為孩子自己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