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總序(1)(1 / 2)

前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提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人才存在於人民群眾之中。隻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作出積極貢獻,都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要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曆、不唯職稱、不唯資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鼓勵人人都作貢獻,人人都能成才。”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

一個人能否成為人才,首先取決於有沒有創新精神。具體地說,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高低及其所展現的業績,是區分是不是人才的分水嶺。

在工業經濟時代,我們傳承著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名言,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在知識經濟時代,“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這將成為一種新的價值標準。正確決策、科學發展、創造財富已非僅靠金融資本或自然資源,一切資源(包括知識資源)將以智慧為核心重新組合和科學運用。智慧的核心是創新能力,而創新思維和創新品格則是創新能力的骨髓和基石。也可以說,創新思維和創新品格是事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本書試圖通過對科學的人才觀和人才概念的粗淺詮釋,使人們對它的內涵有更具體的、鮮活的認識,樹立東西方相融合的、科學的現代人才理念;有意識地培養、訓練或自覺修煉、提升自身的大智慧,使千千萬萬有誌成才的普通人,走上科學的成才之路;為我們的後代創造科學成才的大環境。當更多的普通人成為人才之時,也就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日。

本書寫給各級人才管理、培訓、教育機構和黨政工作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及學習、工作在平凡崗位上立誌成才的人們。

——編者

緒論

在人類曆史演進的長河中,創新活動一直伴隨著、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創新理論在創新活動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發展和完善。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創造學》誕生,這標誌著人類創新活動由本能創新、自發創新向著偉大的自覺創新時代轉變。目前,教育圖書市場各種版本的創新著作,其理論指導和發展源頭,多源於《創造學》。《創造學》及其發展,凝聚了人類的最高智慧,為此,每一位創新理論教育工作者,每一位立誌創新成才的人,都有必要對《創造學》有所認識和理解。

《創造學》的由來和發展《創造學》是研究人類創造活動規律、原理、過程、特點及方法和開發人的創造力的科學。它是一門軟科學性質的橫斷學科。它不研究人類在各個領域裏取得地具體創造成果,而研究人類各項新成果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其分支學科主要包括創造哲學、創造心理學、創造生理學、創造教育學、創造工程學、創造環境學等。如果各行各業的人能夠把《創造學》與各縱向學科交叉,從創新的角度衍生一係列新的交叉學科的話,那就會給我們的科學技術帶來更加生機勃勃的新天地。

《創造學》是人們在對眾多創造規律長期的研究中逐漸產生的一門學科。

人們對創造規律進行研究的曆史十分悠久。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當時的德莫克裏特、亞裏士多德、巴普斯等人便已開始探索創造性思維與創造方法。在我國古代,《周易》、《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名著,也在從事物的因果變化及軍事謀略的運用方麵,研究思維方法與戰略戰術問題,這些思想至今仍在指導著後人多方麵的創造活動。

在此以後,許多科學家、發明家也都在取得自身創造成果之餘,參與了對創造過程的探索與研究,從而促成了創造思維和創造技法雛形的誕生,推動了《創造學》的形成和發展。愛因斯坦曾表示“相信直覺和靈感”,他用建築上的支架來比喻創造方法:“要是不用任何支架,那就不可能建造房子與橋梁,但支架卻不是房子或橋梁的任何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