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媽媽是男孩最好的老師(3)(3 / 3)

第三,充滿愛心的媽媽。

有個叫趙睿的男孩子,在發獎會上講媽媽講得有聲有色,台下這位才從外地回京不久的“知青”媽媽,被孩子對自己細心的觀察和深刻的理解感動得淚流滿麵。

男孩這樣說:“媽媽最大的特點就是做事時總是‘自相矛盾’。媽媽生活非常簡樸。她從不舍得買幾件像樣的衣服。去市場買菜,總挑最便宜的買。可是對別人卻是兩樣,花錢如流水,每月都省出100多元給爺爺奶奶,過年過節還給他們買些禮物。我的生日與奶奶隻差幾天,她給奶奶買大蛋糕和水果,給我卻隻花4元多錢買了一個很小的蛋糕。媽媽對我的學習要求很高,這可能是她當老師的原因,每次我考試成績較低或作業馬虎,或有老師、同學告我的狀,媽媽對我輕則訓斥,重則動手打人。有一次數學考試,我錯了兩道應用題,媽媽指著卷子給我講我馬虎的地方時,我卻走神,眼睛看著電視。媽媽照著我的後背就打,當時我沒穿上衣,後背上馬上就起了一片紅手印,接著,整個後背發燒,都腫起來了,像針紮一樣疼。我當時心裏真恨媽媽。可是過了一會兒,媽媽氣消了,看到我這樣,心疼得直掉眼淚,給我擦了藥水,還不停地問:‘疼嗎?’”

孩子們對媽媽哪些行為有意見呢?由於媽媽的行為不正,使一些愛媽媽的孩子變為“恨媽媽”。歸納一下大概有這樣幾點:

第一,隻圖享樂的媽媽。

請看江蘇某縣一名初一學生寫的《打麻將的媽媽》:“三萬、八條……媽媽又在客廳裏打麻將了。此時的我已無心再做作業了,一股無名的恨從我胸中升起。我恨,恨她,恨這個愛打麻將的媽媽。媽媽為了打麻將,竟然不顧我的學習了!一次測驗,我得了個滿分。我滿心歡喜地把試卷帶回了家,想讓媽媽也高興高興。但當我把試卷遞給媽媽看的時候,媽媽竟然不屑一顧地說:‘考及格就行了,不要費那麼大的力氣去考滿分。考及格媽媽同樣高興。’媽媽隨手遞給我一張10元鈔票說:‘這是我昨天打麻將贏的,給你作個獎賞吧!’我氣憤得把錢扔在地上,傷心地哭了。”

第二,處事不公的媽媽。

每一位媽媽怎樣為人,怎樣處事,是對是錯,孩子們都看得清清楚楚。山西一名三年級學生在《媽媽偏心眼》的作文中寫道:媽媽在姥姥那兒笑臉如花,有什麼好吃的總讓我給姥姥送去。她還常常陪姥姥說話、散心、去外麵走走。可不知為什麼,隻要看到奶奶,她的臉就拉得好長,連話也說不上幾句,更不用說陪奶奶去外麵走走了……孩子的眼睛可真厲害!婆媳之間那點事,他全看到了。這種“隻愛自己的媽媽,不愛丈夫的媽媽”的現象,在年輕媽媽中是大有人在的。“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是從小看來的,是從父母那裏學來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自己的老人,發展到愛別人的老人;愛自己的孩子,發展到愛別人的孩子,這是人間愛的需要。我們做媽媽的正應該用自己愛媽媽、愛婆母的行為教育孩子怎樣去愛別人。

第三,不講公德的媽媽。

“家長行為”說到底是“社會行為”。媽媽的行為,每天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感受,引導和影響著孩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習俗好惡、道德品質和社會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就目前小學生而言,由於少數媽媽的“社會行為”的誤導,使孩子長期耳濡目染,形成“定型思維”,其“陰影”在孩子心頭築巢棲息,驅之不去。據調查,家長對孩子影響最壞的行為有:夫妻吵架,互不相容。有些年輕氣盛、個性極強的夫妻,平素相敬如賓,一旦失和,便大動幹戈,各不相讓,互相謾罵。這種最不負責任的“社會行為”,深深刻進孩子的大腦,直接影響孩子的學業。公共場所,不守公德。有的家長不拘小節,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去,隨地吐痰、擤鼻涕、搶座位、跨越欄杆、踩踏花草……其行為完全與社會公德相悖。這些不經意的行為,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從小便埋下了目無法紀、危害社會公德和秩序的“種子”。鄰裏相處,舉措失當。有的父母不善於和鄰居和睦相處,常常因小事耿耿於懷,指桑罵槐,惡言相向,有的還去傷害人家……孩子慢慢地便會上行下效,到處欺淩弱小,大耍無賴,養成霸氣,懷疑一切,不滿社會。由於存在著不正之風,有些家長憤世嫉俗,把社會看得一團漆黑,在茶餘飯後大談一些偏激思想,一旦進入了孩子的心靈,就在一定程度上增長了孩子的負麵欲望。年輕父母“懷疑一切”的心理不計場合;潛移默化地傳給孩子,嚴重影響了孩子正常的身心健康。

把男孩培養成為有出息、有作為的人,有各種條件、因素和方式,但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媽媽的表率作用。如果每一位媽媽都能以身作則,才能把男孩教育成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