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和造

卷首語

很多跡象表明,創、造這兩個字,將會在很長時間之內,成為主導中國新經濟發展首當其衝的兩大抓手。

創,當然是指創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早的公開提法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做開幕致辭時講的,他當時說,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推動中國經濟科學發展,在960萬平方公裏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

很快,今年3月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指出,順應網絡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趨勢,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台,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舉措,對於激發億萬群眾創造活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意義重大。

這絕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近些天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曝光率驚人,幾乎每一家公司的發布會上都能聽到,當然與之呼應的還有各公司的行動計劃:加速器、孵化器、創業扶持項目、創業訓練營、創業大賽……形式多種多樣,訴求不一而足。

號稱“中國首個創新型城市”的深圳,更是動作神速地提前開啟了大規模的與“大眾創業”相關的城市宣傳推廣行動。今年1月5日,深圳市政府組團奔赴全球創新中心美國矽穀,以官方名義正式亮出了深圳“創客之城”的新名片(關於創客的詳細故事,可參見本刊3月20日封麵報道《誰是創客?》)。這樣的底氣和行動力,顯然來自於深圳多年來不斷完善的產業生態圈和產業基礎,土壤趨於肥沃,再有恰如其分的陽光雨露,萬物生長的局麵自然水到渠成。

與“創”休戚相關的“造”同樣意義重大。字麵上最周正圓潤的解釋是“製造”,這很容易理解,中國製造正麵臨生死攸關的轉型升級壓力,以中國經濟的規模以及中國製造業在其中所占比重,這場變革對中國以及世界的影響絲毫不亞於工業革命之於英國的影響。

而在字麵下,被看做“製作”的“造”其實正好站在了工業氣息的反麵,人類已傳承數千年的種種凝結文明結晶的手工技藝,本就被工業時代衝擊得七零八落,那麼在數字時代又該如何留存、傳承乃至發揚?

另外,“造”在新人類群體中還有“知道”的衍生含義,並在某些語境下表示“躁動”之意,這兩點,恐怕也是今天的人類社會中最不缺或者最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