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重慶江津縣城。
江津,位於重慶上遊60公裏,因地處長江要津而得名。浩蕩的長江流到這裏,猛然打了個漩兒,將長江扭成了一個“幾”字。江津城就在這“幾”字中央,此地三麵環水,一麵倚山,因而又有“幾江城”之稱。
人近晚年,往事如煙。至今搜索對家鄉所有的記憶,一個特殊的畫麵,叫人久久難忘。
縣城東門長江邊上,一根老態龍鍾的黃葛樹,掩映著一座四方亭。這座亭子很特別,亭頂是由銀灰色的金屬構成。殘陽西墜,大江浩渺。在落日的餘暉下,亭子反射出熠熠的光澤。江風輕拂,樹葉婆娑。亭子中央,懸掛著一塊黑底金字的大匾,匾上寫著“中蘇友誼亭”幾個大字。匾下有小楷題曰:“1939年夏,日寇飛機轟炸重慶,英勇的蘇聯空軍與之激戰,擊毀日寇飛機墜於筍溪河邊,境內軍民無不歡欣鼓舞,以飛機殘骸建亭於此,以茲紀念。”
這座特別的亭子,見證著中國抗日戰爭中一段難忘的曆史,也見證著中蘇兩國人民血濃於水的戰鬥友誼——遺憾的是,隨著時勢的變遷,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蘇聯空軍幫助中國人民抗擊日寇那段血與火的曆史,漸漸被人淡忘了。幾十年來,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中,在人們的記憶裏,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外國援華抗日的軍事力量,似乎隻有陳納德率領的美國“飛虎隊”活躍於中國的天空,與中國人民一道抗擊著日寇飛機對中國城市與鄉村的狂轟濫炸。
2009年,作者應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之邀,撰寫《鷹擊長空——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的傳奇人生》一書時,在北京、南京、武漢、重慶、成都等地查閱和收集了大量中國空軍發展的史料,卻意外地發現,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最早給中國提供軍事援助,幫助中國人民抗擊日本空中強盜的,卻是英勇的蘇聯空軍!
蘇聯空軍援華誌願隊於1937年9月來到中國,而美國“飛虎隊”直到1941年8月才開始組建。蘇聯空軍誌願隊援華抗日達4年之久,而美國“飛虎隊”從組建到解散,隻有11個月時間。在珍珠港被日本偷襲、美國對日宣戰之前,蘇聯空軍援華抗日的規模、所取得的戰績、犧牲的飛行人員遠遠超過“飛虎隊”。在援華抗日這個問題上,兩者雖有異曲同工之處,卻還不能同日而語。
這段珍貴的曆史,隨著近年來中俄關係的改善,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確立,逐漸引起學者們的關注,進入國人的視野。2013年3月,經兩國元首商定,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中俄兩國聯合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慶典,以及舉辦一係列紀念活動,更是引人矚目。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俄羅斯時所講的那樣:“普京總統講過:‘俄羅斯需要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中國也需要一個強大成功的俄羅斯。’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這一切跡象表明,揭開中蘇在抗日戰爭期間共同戰鬥這段曆史的時機已經成熟起來。
在中國抗戰期間,蘇聯政府除給中國巨大的軍事物資援助、派遣軍事顧問幫助製定作戰方案、對中國軍事人員進行培訓外,空軍誌願人員還秘密參加了南京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和保衛南昌、廣州、蘭州、重慶、成都、西安等地50餘次大規模的空戰,並遠程轟炸了日軍台灣鬆山機場,轟炸了停泊在上海、武漢等地的日本軍艦,給予日本人沉重打擊。1941年8月13日,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在紀念“中國空軍節”時,對外公布抗戰4年以來的戰績為:共擊落日機1500餘架、炸毀艦船200餘艘、斃敵日空軍1200餘人、俘獲日飛行員69人,使日本侵略者空中優勢大為削弱——這,當然與蘇聯空軍直接對日作戰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