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文化外事主體建設(2 / 2)

大眾層所涉及的人員數量龐大且良莠不齊,主要包括外出留學人員、外出務工人員、境外旅遊者以及境內與外國人直接接觸人員。這部分外事參與者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在他們中間,對文化認識深刻者有之,對文化知之甚少者亦不少。介於這種狀況,作為文化傳播者時,他們或盲目地文化自信,或盲目地文化自卑。在文化交往過程中,由於對交往對象及其文化背景了解程度深淺不一和對涉外交往注意事項了解不夠,他們中的大部分在對外文化交往中往往隨性而行、隨性而言,停留在自發的文化行為階段,不能完全發揮促使國家(地區)間達成互認、互信、互需、互助以及互諒的作用。

在文化外事中,文化外事主體是文化生成、認識和傳播的主體,而這三方麵又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因此文化外事主體建設應該包括文化認知建設和文化傳播建設。

文化外事主體的文化認知建設,旨在提高文化外事主體的文化認識程度,即提高他們的文化自知度,包括幾個方麵:一是通過學校教育,提高文化外事主體的科學技術和人文理論知識;二是通過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等,提高學校教育以外的文化知識;三是提高文化外事主體的民族文化意識,即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包括對它的尊重、保護、繼承、鑒別和發揚等。民族文化意識對對外文化傳播尤其重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沒有民族文化意識,文化主體很難有良好的民族文化自知和文化自信。

文化外事主體建設重在提高文化自知。文化自知不僅包括對文化的認知,還包括對文化的自省,即對中國文化的自我省察、反思和理性批判。文化自知和文化自省的目的是提高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中華民族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對中華文化內在價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對中華文化持久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隻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不妄自菲薄,才能在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保持從容自強,才能以包容的氣度對待西方文化,理性批判並學習借鑒西方文化,才能不斷創新中華文化並將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2]

文化外事主體建設目標在促使文化外事主體在文化自知、自省和自信的基礎上,自覺遵照文化傳播規律以恰當的方式進行對外文化傳播。文化自知是對外文化傳播的基礎,但隻有文化自知,對於文化傳播來說還遠遠不夠。因此,文化傳播建設包括做好對外文化傳播規劃、了解對外文化傳播客體、管好對外傳播主體、選好對外文化傳播內容、用好對外文化傳播平台、表現好深層文化觀念,做到自覺去除文化糟粕,傳播文化精華。

根據文化外事主體不同情況分層建設:戰略層的文化主體建設需要有文化全球意識,能全麵而高瞻遠矚地規劃和指導文化外事,促使國家(地方)的文化、經濟、政治協調發展,重視並在政策、財力、物力和人力上支持文化外事和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執行層的文化主體建設主要在於增強民族文化自知,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為戰略層做好參謀,落實戰略層的文化外交事務,提高大眾層的民族文化自知、自信、自覺;大眾層的文化主體建設主要在於加強對他們的管理,要協調教育、旅遊和外事等部門和單位,提高他們的文化自知、自信、自覺,在文化外事中監督和完善其行為,使他們在文化外事中更好地傳播我國的文化精華。

(作者係濟南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黨組書記,主任)

(責任編輯:魏丹丹)

[1]劉進田:《文化哲學導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170頁。

[2]孫曉燕:《淺談對民族文化主體性的認識》,載《現代交際》,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