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遠征河中地區,漢軍幾乎派出了所有的精銳,由張全親自領兵掛帥,主要兵力包括:禁衛軍司令李鋒率領的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師共十萬人,禦林軍司令李陵率領的第十一師、第十四師四萬人,西域總督郝平山率領得到加強的六個師六萬人,總計漢軍二十萬。
同時,劉據還下旨征召西域各國聯合出兵,共同征討匈奴。其中,康居出兵十萬,大夏出兵三萬,烏孫出兵三萬,大宛出兵一萬,其餘西域小國出兵三萬,各國聯軍四十萬,準備一舉蕩平匈奴!
由於兵力眾多,各國聯軍利用冬季在輪台和赤穀城集結備戰,烏孫、大宛、郝平山的西疆國防軍,以及部分西域聯軍在赤穀城集結,張全率漢軍主力進駐輪台,而大夏和康居都在本國集結。李仲元為此還準備了大量的糧草,雖然康居人已經答應提供所有的糧草,可張全不想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的手上,他還是讓李仲元在輪台、赤穀城、以及大夏的和墨城準備了大量的糧草。
而國內,由霍光親自指揮禦林軍兩個師守備長安城,太仆陳文博率領禁衛軍五個師守備關中地區,禁衛軍的另一個師則駐守玉門,保障漢軍的補給線。
張全長期的努力有了成果,沒有人相信這麼大的軍事調動會在一個冬天裏全部完成,可現在,隨著一道道軍令,所有漢軍都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達指定地點,大戰一觸即發。
漢軍如此大的軍事調動震動了整個西域,對於西域各國來說,僅漢軍人數是遠遠超過了他們全國的人口。幾乎所有的西域國家都派出兵馬加入聯軍,這不僅是他們對漢軍的戰鬥力有信心,更重要的是,當年伊犁河與文亞山之戰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在他們看來,跟隨漢軍可以從戰爭中獲得眾多的戰利品。雖然大部分國家隻派出幾百人,可張全並不在意,他需要的不是士兵,而是一個國家的支持,哪怕一個國家隻派一個人來,那也說明他們國家是站在大漢一邊的,與匈奴勢不兩立。
當漢軍在輪台和赤穀城集結的消息傳到匈奴,匈奴人慌了,二十二年前餘吾水河慘敗的陰影還沒有從他們的心頭散去,每一個參加過那次會戰的老兵都對漢軍懷有一種恐懼的心理,漢軍在餘吾水河畔決死拚殺的身影依然是他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而年輕一輩也早已從他們先輩口中聽說過漢軍的戰力,同樣懷有畏懼的心理。一時間,整個匈奴部落被一種驚恐的氣氛所包圍。
單於烏師廬、自次王趙能、軍師衛律、左賢王屠耆堂、右賢王都隆奇,還有匈奴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裨王及重要將領在烏師廬的單於庭商議如何對敵。
在座的都已經知道了漢軍即將進攻匈奴的消息,可烏師廬還是把最新的情況通報了一遍,最後問道:“此次漢軍來勢洶洶,我們應當如何應敵?”
大帳內半晌都沒有人說話,所有的人都緊鎖眉頭苦苦地思索著對策,過了半天,也不知是誰輕聲歎了一口氣:“唉,天地之大,何處才是我們的容身之所啊!”他的聲音很輕,象是對自己說的,不過大帳內人人都聽得清清楚楚,悲傷之情湧入了每一個人的心頭。
烏師廬等了一會兒,見沒有人說話,於是繼續說道:“雖然漢軍要開春才會發動進攻,不過是戰是和,我們要早做準備。如果打,怎麼打?如果不打,我們往哪走?”
烏師廬的話讓趙能心中一驚,他不由得想起了二十二年前的西遷之路,當初,就是他的父親趙信提出西遷,讓匈奴擺脫了漢軍的追殺,消除了滅族之禍。可那次西遷也讓匈奴元氣大傷,僅僅兩三年的時間,出發時的六十萬人,就隻剩下二十來萬,除了狐鹿姑帶回去投降漢人的十來萬人,其他人有一半倒在了西遷的路上,就連烏維單於也喪了命。如果再來一次西遷,還會有多少人跟隨?又有多少人要死去?趙能不敢再想,他為了匈奴已經耗盡了心血,不忍心看著這一切在一夜之間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