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合理調整發展思路。由於資金短缺,所以要求依據少付出、多回報原則對群眾文化建設發展思路予以調整,具體表現在:首先,借助多樣化載體,依托於多種有效方式推行多樣化活動,盡可能適應人民群眾新要求;其次,做好資源合理配置,積極推行“政府買單,群眾看戲”模式,切實規避資源流失、浪費現象的發生;最後,保護群眾切身利益不受侵害,組織開展社會募捐活動,從中為群眾文化建設籌集更多資金。
(二)塑造品牌,擴大群眾文化的影響力
1、增強精神文化產品感染力,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取決於群眾文化種類、質量及水平,所以要求盡可能做好群眾文化產品創新,即充分利用國內各方麵優勢,汲取國外群眾文化產品先進生產經驗、技術,著眼於內容、形式及手段等方麵進行創新、開發,從而形成自身獨特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品牌。優秀的群眾文化產品應同時具備多層次、多樣化及多形式等特征。
2、充分利用、保護群眾文化人才。群眾文化人才直接影響著群眾文化知名度。以東北二人轉為例,事實上,東北二人轉已有數百年的曆史,然而數年以來,東北二人轉僅在東北地區具有較高的知名度,隨著趙本山、小沈陽等一係列“轉星”爆紅,使得全國更多的群眾認識東北二人轉,讓東北二人轉迅速傳遍全中國,對二人轉藝術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借助群眾文化人才的力量發展群眾文化是一項有效舉措。
(三)落實好思想政治教育與群眾文化相機融合
從原則層麵看,始終堅持“三貼近”原則的指導,包括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從方式層麵看,注重寓教於樂,即投其所好,“樂”字當先;講究“寓”的藝術,增強滲透性;從做法層麵看,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即依托於陣地、節日等載體深入開展群眾文化建設活動。
參考文獻:
[1] 朱大可.文化價值及其民族樣態[J].文藝爭鳴. 2010(01)
[2] 胡守勇.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1)
[3] 曾凡.中國文化英雄與中國文化的價值係統[J].中州學刊. 2010(03)
[4] 夏成美.群眾文化與和諧社會[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 2010(02)
[5] 梁守靚.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的思考[J].大眾文藝. 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