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nature》《Science》的中國聲音(二)
本期焦點
作者:薛小迪
《nature》和《Science》雜誌是世界上久負盛名和極具權威的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其刊載的內容經常被世界各地新聞媒體作為最新科學信息的最可靠來源而被廣泛傳播。根據湯森路透最新的《SCI期刊分析報告》,《nature》、《Science》雜誌的影響因子分別達到42.351和31.477,在綜合類自然科學期刊裏仍居伯仲之位。近年來,隨著我國科研投入持續增加,我國科學家在兩個刊物上發表的科研成果也呈井噴之勢。2013年我國科學家在《nature》上發表研究性論文27篇,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性論文31篇,而2014年,這兩個數字幾乎翻倍,初步統計分別為52和42篇。就論文涉及的領域而言,生命科學、醫學、化學、材料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等仍然是熱門,就論文產出機構來看,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仍是前三強。在接下來的幾期,本欄目將持續為讀者呈現2014年度在《nature》、《Science》上發表原創論文的優秀科學家及其在這兩個刊物上發表的文章簡介,以彰他們為我國科研做出的貢獻。
《nature》的中國聲音:
施一公
施一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
繼2月6日的文章之後,施一公教授於8月14日再次發表文章《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human γ-secretase》,這項研究成果讓人類第一次看到了g-secretase的真實形狀、組成、和幾乎所有的蛋白質二級結構(a-螺旋和b-折疊)。該結構顯示,g-secretase膜內部分呈馬蹄型,全部19個跨膜螺旋清晰可辨。在胞外區有一個分子量較大、分辨率相對更高的結構域,即負責底物識別的Nicastrin亞基的胞外結構域,其原子結構模型得到構建,並初步顯示出底物結合的可能位點。
劉奕誌,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附屬眼科醫院主治醫生,主要從事晶狀體研究。
7月17日,《nature》刊發了題為《WNT7A and PAX6 define corneal epithelium homeostasis and pathogenesis》的研究報告,劉奕誌是通訊作者之一。這是一篇中美聯合研究幹細胞治療角膜疾病的突破性成果,證實了調控角膜緣幹細胞分化的關鍵因子WNT7A和PAX6在角膜譜係專向分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首次將皮膚幹細胞誘導分化為角膜緣幹細胞,並成功修複角膜功能,為治療角膜疾病指出了一條新策略。
顏寧,清華大學醫學院擔任教授、博導,主要聚焦於膜蛋白、膽固醇代謝調控通路相關因子的結構生物學研究。
6月5日刊發的《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顏寧是通訊作者,在這篇文章裏,研究者報告了分辨率為3.2埃的人類GLUT1晶體結構。捕獲的全長GLUT1蛋白呈現一種向內開放的構象,並表現出典型的MFS家族折疊方式——由12個跨膜螺旋組成N端和C端兩個以假兩次軸對稱的結構域。這種結構使得研究人員能夠精確地繪製出GLUT1中致病突變結構圖譜,並闡明其潛在機製。同時,研究人員將GLUT1與之前研究獲得的XylE的結構進行了對比,從而為理解協助擴散單向轉運體及質子驅動的協同轉運體的轉運機製奠定了基礎。
田永君,長江學者,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新型亞穩材料、高溫超導材料、大型鑄鍛件材料。
6月12日《Nanotwinned diamond with unprecedented hardness and stability》一文,田永君教授為通訊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田永君研究組與合作者研究了洋蔥碳在高溫高壓下的相變過程,利用洋蔥狀碳納米顆粒在高溫高壓下成功合成出孿晶厚度約5 nm的納米孿晶金剛石。而且,觀測到一種新的單斜晶體結構與孿晶共生。研究製備的這種納米孿晶金剛石塊體材料具有空前的硬度和熱穩定性,其維氏硬度可達到200 GPa,約為天然金剛石的2倍;其在空氣中的氧化溫度超過天然金剛石200℃以上。這種納米孿晶結構的構建也為製備其他新的具有高熱穩定性和力學性能的碳基材料提供了思路。
吳立新,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大洋環流與氣候研究。
蔡文炬,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千人計劃”教授。
6月12日,《nature》刊發了蔡文炬教授為第一作者、吳立新教授和博士畢業生王國建為合著者的多國合作文章《Increased frequency of extreme Indian Ocean Dipole events due to greenhouse warming》。該研究認為,極端正IOD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與熱帶印度洋平均態的變化密切相關。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赤道西印度洋海表溫度的增暖速率快於赤道東印度洋,並且伴隨著赤道西風以及東向海流的減弱。這種變化促使赤道東風以及西向海流的出現更加頻繁,進而導致極端正IOD事件的增加。這也意味著,在更暖的氣候條件下,與極端正IOD事件相聯係的災難性氣候和天氣事件很可能將更加頻繁地發生。
喬傑,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婦科內分泌,輔助生殖技術,多囊卵巢綜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