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上海雜憶鮮甜爽脆是熏魚(1 / 1)

老上海雜憶鮮甜爽脆是熏魚

文化天地

作者:楊忠明

老上海熏魚是滬人最愛吃的冷菜之一,中醫大家陳存仁先生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民國年間,上海老大房熏魚,小洋二角,可以買六七塊。”直到現在,申城還是滿街飄著熏魚香,與紅燒肉一樣,經久不衰,風光依舊。其實老吃客最懂,地道的熏魚要做到不鹹、不淡、稍甜、鮮香、入味,並不容易;其次是熏魚的色澤要好看,要微紅微熏,有點煙火氣,方有吃熏魚的感覺。火候太猛,就會熏焦,入口發苦;魚味太甜,有點膩口,不甜,缺少鮮頭—糖是吊鮮的百搭,燒肉烹魚一定要放點糖,才好吃入味。所以做熏魚一定注意火候,要熏得恰到好處,要把握好色、香、味的分寸,有點難度!非老上海、蘇州、昆山人中的高手或者善做熏魚的外婆,莫能為之也!

從前我父親做熏魚,魚是從蘇州太湖邊買來大的烏青魚,活殺後帶回上海的,不能用水衝洗,要用幹淨的抹布吸幹血水,擦幹淨。處理時刀工講究,要有一定厚度,切得太薄容易氽焦發黑,太厚不能入味,要切得均勻,若有大有小有厚有薄,則有礙瞻觀—上海人說,賣相推板(意為樣子難看)。熏製好後的魚,外表深褐色紅潤油亮,外硬內軟,裏麵露出白色魚肉,鮮汁內蘊,才是最成功的熏魚!

記得20世紀70年代我在江西新餘一個生產隊插隊務農,吃到山裏農民自製的“熏魚”,味道實在是鮮,至今難忘。原來那裏是丘嶺地區,多水田、小溪,水裏的野生小魚很多,一場春雨夜裏光臨,一如古詩所雲:“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晨起一看—哎呀!水溝裏,小溪邊到處是鯽魚、黃鯰,還有躥條魚在遊嬉跳動,手拿竹籃一撈幾條。農民把魚洗淨,放在大鐵鍋裏用少量油加些辣椒將魚“熏”幹。土灶煙火彌漫,小魚被柴火熏得幹如木棍。用來下飯—嘿!真是香、辣、鮮,那土法“熏”的魚,真有咬勁,幾條魚可以騙過一頓飯。如果現在拿到大酒家裏,肯定會受到美食家們的大大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