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1.0’版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1 / 3)

用1.0’版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本刊專稿

作者:高翔 魏丹丹

2013年12月23—29日,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率中共代表團赴蒙古、韓國,介紹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情況、意義,並就雙方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溝通與討論。回國後,趙啟正團長接受本刊記者采訪,就出訪情況、跨文化交流、政黨對外信息傳播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源於尊重,收獲“尊重”

問:自中共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中央派出了多個出訪團組赴有關國家宣介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闡述中國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外交理念。我們了解到您於2013年12月率團對蒙古、韓國進行了訪問,您能簡單為我們介紹一下此次訪問的背景嗎?

答:此次訪問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有關全麵深化改革的決定之後進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關係到中國未來十年改革的一次關鍵會議,對整個世界和我們周邊鄰國的影響都是巨大的。蒙古和韓國都是我們的友好近鄰,交往曆史淵源流長,經貿交流十分密切,因此當中國進行重大改革和新發展的時候,我們應當主動向我們的“鄰居”說明我們的變化,並麵對麵地、更深入地了解對方所想、所需。在說明的過程中,我們的“鄰居”認為哪些於他們是機會,哪些還不能理解,我們都願意耐心解答,更歡迎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也歡迎他們提出任何問題——包括他們認為的所謂“敏感問題”。韓國一位朋友直言,一個大國在飛速發展且發展得很好時,仍能謙虛地說“請你們提提意見”,我們能夠感受到誠意和尊重,這樣的國家我們也非常尊敬,我們兩國有互相理解和尊重的交流的基礎。

於我個人而言,我格外珍惜此次出訪機會。從主管上海外事和浦東開發工作,到後來負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再到擔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這些年來接待的外國政要均可謂名流薈萃,各種出訪活動、座談更是數不勝數。但這回我率領的是中共代表團,是代表中國共產黨出去,所以有種特別的責任感和榮譽感。雖然隻是短短幾天的出訪,但出訪前我一遍一遍仔細研讀全會報告和決議,看了很多文章,從中蒙近況、中韓貿易,到我國國民經濟統計報表、中國在世界經濟地位、與對方經濟結構比較,乃至地緣政治態勢等等,準備了50餘張幻燈片。哪怕遇到非常微觀或者尖銳的問題,我都毫不回避,我認為越是尖銳的問題,越有認真回答的必要,所以在蒙韓兩國的溝通都是非常高效而順暢的。

問:此次全會對中國國內來說,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全國人民開啟“中國夢”偉大航程的新起點,也是當代中國改革發展的又一個裏程碑。周邊國家如何看待此次全會、理解“中國夢”?

答: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國際國內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正值曆史車輪行進到改革“深水區”、各種潛在的矛盾不斷凸顯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必須有勇氣麵對新的情況,提出新的要求,這是“中國夢”往前推進必經的一個過程,也是為實現“中國夢”偉大目標所進行的必要實踐和有益探索。

這次全會中,我們提出了要解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問題、政府和市場關係的問題等等,這些應該說都是中國內部的變化,但中國塊頭巨大,我們的一係列內部改革動作都將對世界的經濟和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國際社會都非常關注。在此次出訪交流過程中,我發現其實各國對中國改革所關注的重點是不同的,提出的問題不同,對中國的所求不盡相同——他們想的是在中國的發展中會獲得什麼利益,也就是說他們理解的“中國夢”是不同的。蒙古對於中國經濟的態度,可謂是既倚重又擔心,倚重是因為中蒙地理相連、經貿相通,而擔心則源於經貿關係過於緊密是否會導致自身經濟不獨立。因此,蒙古的朋友提出的問題大部分是關於如何在基礎設施建設、經貿往來中得到中國協助的同時保持自身經濟的獨立性。而在韓國,談論的話題則更深更細,一方麵是由於韓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更高,另一方麵是韓國與會人員多是議員、黨派領導人、大學或研究所教授等,官民結合非常密切,且均對中國頗有研究。因此在韓國,討論更多的是改革的實質和方向性問題。在出訪之前,我也做了很廣泛的調研,那就是外國人的“中國夢”(他們往往譯為China Dream)和中國人的“中國夢”(Chinese Dream)是很不相同的。中國人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但外國人的“中國夢”被定義為:追尋地球上最後一個巨大未開發市場。[1] 我們的中國夢與他們的中國夢是有交集的,我的演說有一段的主題是“能與世界分享的中國夢”,他們讚成這一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