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1)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天空烏雲籠罩,雲層厚的好像一張棉被欲要將九州掩蓋。太行與燕山的龍穴位置上,是成祖皇帝修築的紫禁城。紫禁城恢宏大氣、將皇家的氣派盡數體現,但是,就在今天這個夜晚,原本應該燈火輝煌的紫禁城卻是被濃濃的黑煙所籠罩。

已經連續了兩天兩夜的紫禁城保衛戰似乎已經到了最後的尾聲,除了遠處的火光和濃煙,廝殺聲已經小了很多。站在煤山上的幾人登高遠眺,似乎要將四周盡數看在眼裏,但是不停顫動的雙腿很難支撐被嬌養的萬金之軀。最後,除了站在幾人最前的一人外,已經全部癱坐於煤山上。

身穿黃色龍袍,皇冕下遮掩不住的一頭白發隨風亂舞,但是朱由檢卻是沒有一絲要整理的意思。朱由檢隻是滿麵寒霜的目視著遠方,一雙血紅的眼睛時而噴薄出嗜血的紅光,又時而隱隱透露出一絲無奈。手中緊緊的握著隨身寶劍的劍柄,最後慢慢的將寶劍一點點的拔出。隨著一抹寒光劃過夜晚的黑暗,伴隨著數聲嘶聲裂肺的嘶喊,當這一切過後,朱由檢身後僅剩下一道身影孤零零的站立。

“承恩!朕,一生躬親,唯圖我大明中興。奈何天不與我,非朕之過。罷!罷!罷!朕實非亡國之君,奈何!奈何!”

言罷,朱由檢一把將身上龍袍一把扯的粉碎,皇冕也被擲於地上一腳踏成碎片。之後,朱由檢從身上小衣扯下一塊白綾,咬破手指,然後揮手寫下: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皇上!老奴拚去性命不要,也當護的皇上安然。隻要皇上能夠退去應天,發檄全國,自有忠君之人護駕,皇上切不可自尋短見啊!皇上!”王承恩跪地泣聲哀求。

朱由檢披頭散發,回頭看了一眼掩映於夜空下的紫禁城,輕歎一聲道:“承恩,朕死一人,天下或可少死萬人,朕雖死,亦當心安。唯無麵目去見列祖列宗。

朕死之後,若得機會,承恩你便自去吧!”

王承恩本欲再勸,忽聽得一陣疾呼,卻是漳義門已被逆賊攻破,唯一逃遁的機會已然隨著這一聲疾呼而喪失。

“皇上!十八年後,承恩再來報答您的知遇之恩!老奴先走一步,替您打點好陰間路途。”言罷,王承恩自刎於崇禎帝身後。

“哈!!承恩!若有一線生機,朕又何必慨然赴死,朕若不死!慈炯他們三兄弟又如何可避過此劫,隻希望~~~~”

朱由檢沉默了一會,忽然自語道:“愛妃,朕悔不該未聽你之言。時已至此,唯有朕去與你相會九泉。”

言罷,崇禎帝朱由檢將手中寶劍用力投擲於地,一道白綾結束了自己最好的無奈與歎息。

沒有人發現,一道微弱的白光一閃而逝。

崇禎帝朱由檢,大明末代皇帝。但生為正統,雖是亡國之君,身上卻也常年隨身佩有一方印璽。這方印璽,四寸見方(古時一寸=2.77CM),色澤幽綠,刻有龍鳳蟲魚,玉璽正麵清晰的刻著八個秦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不錯,正是那方和氏寶玉。

相傳,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因偶見鳳鳥棲於楚山,於是遍尋鳳鳥棲處,終得玉璞。後經輾轉一晃百年。

秦滅六國,和氏璧被始皇帝得之,乃命丞相李斯手書大篆於其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匠王孫壽經仔細琢磨,乃成一方寶璽。始皇帝曰“傳國璽”。

傳國璽自秦以來,曆經兩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最後到得明太祖朱元璋坐國南京,傳國璽方才從華夏曆史中悄然淡去。

直至崇禎朝時,民間早已不知傳國璽究竟身在何方。隻有明王朝正統才知曉這方寶璽的真正下落。原來,這方寶璽一直被明王朝皇室雪藏於深宮,唯有皇帝一人知曉藏處,即便崇禎帝最信任的王承恩都不知曉寶璽的下落。

其實,崇禎帝自己也不知道為何祖訓要雪藏寶璽,但既然祖訓如此,崇禎帝也沒去深究,隻是按照祖訓一直將寶璽隨身佩戴,須臾不離。

恰恰是這方寶璽,才引出了一段傳奇。